在新能源浪潮的席卷下,一款名為吉麥駿馳EK的電動車憑借其親民價格——6.58萬元,以及宣稱能行駛305公里的續航能力,迅速吸引了眾多工薪家庭的眼球。在這個油價飆升的時代,一款價格適中、節能環保的電動車無疑成為了許多家庭的理想選擇。
然而,當消費者仔細審視這款車的配置時,卻不禁心生疑慮。鹵素大燈、織物座椅、手動空調,甚至安全氣囊也僅在前排配備了一個,這樣的配置讓人不禁質疑,這究竟是造車,還是在玩一場關乎生命安全的賭博?對于許多家庭而言,選擇這樣一款車,無疑是在用家人的安全做賭注。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市場上那些售價高達數十萬的高端電動車,不僅配備了全景天窗、自動駕駛等高科技配置,還提供了真皮座椅等豪華舒適體驗。這種價格與配置上的巨大差異,讓人不禁感嘆,社會似乎已經用價格將人的生命明碼標價。有錢人能夠享受到最好的安全配置,而窮人則只能勉強湊合,駕駛著鐵皮殼子般的車輛。
去年發生的一起微型電動車車禍更是讓人心有余悸。一輛售價不到5萬元的車輛在輕微碰撞中嚴重變形,車主不幸遇難。這一事件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討論,有人甚至提出“窮就別開車”的論調,這種論調無疑是對窮人出行權利的冷漠和歧視。我們不禁要問,何時開始,我們的生命價值竟然要用錢包的厚度來衡量?
面對這樣的現狀,我們不得不深思,那些坐在辦公室里的車企高管們,是否真正考慮過他們的產品最終會落入誰的手中?是那些為了生活奔波的普通人,是那些需要接送孩子的父母,還是那些年邁卻依然自食其力的老人?他們信任這些車企,但車企回報給他們的,卻是如此簡陋和危險的產品。
在新能源時代,我們期待的是更加安全、便捷、環保的出行方式,而不是用價格將人的生命劃分為三六九等。車企們應該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產品,而不是一味追求低成本和高利潤。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共同構建一個更加公平、和諧的出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