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音樂節作為新生代文化聚集地,一度風靡全國,然而近期卻悄然發生了變化。多個原定于近期舉辦的音樂節紛紛宣布延期或直接取消,引發了廣泛關注。
平潭2025藍眼淚音樂節、晉中2025艾斯音樂節以及湖州2025莫干山奇幻音樂節等,均在臨近舉辦日期前突然宣布延期,而實際上這些延期往往意味著取消,主辦方統一進行退票處理。這一現象并非個例,據調研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國內音樂節數量雖有所增加,但大型音樂節的觀眾人數卻同比下降了34%。
音樂節本是年輕人的狂歡,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報告,2024年國內大型音樂節場次超過540場,累計票房近24億元,觀演人次超過581萬,其中00后占比達41.2%。然而,隨著音樂節的熱度上升,問題也逐漸浮現。資深樂迷在網絡上頻繁吐槽陣容同質化、氛圍商業化,而粉絲群體則更看重與明星的近距離互動,導致跨界元素大量涌入,音樂節逐漸變成了拼盤演唱會和粉絲見面會。
音樂節取消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最常見也最令人詬病的是“因故取消”。許多音樂節在官方通告中模糊其詞,不給出具體取消原因,而實際上大多數是因為票房不佳。例如,2024年廣州星巢秘境音樂節門票發售量嚴重不足,最終只能以不可抗力為由取消。這種遮掩行為讓用戶不得不化身偵探,通過各種渠道了解真相,以保障自身權益。
贛州芒禾音樂節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該音樂節在宣布定檔后不久就宣布延期并退票,隨后再次定檔并售票,但最終還是全部取消。不少樂迷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自己的“踩坑”經歷,表示在官宣取消前就已經通過各種信息判斷出音樂節可能取消,從而避免了更大的損失。
音樂節面臨虧損困境的根源在于高成本投入與客流量不足的矛盾。隨著音樂節從小眾活動逐漸走向大眾市場,成本也隨之飆升。許多主辦方為了吸引觀眾,不惜重金邀請知名樂隊和藝人,導致藝人費用成為成本中占比最高的一項。然而,當音樂節數量激增,樂隊資源變得稀缺,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
為了尋求流量突破,部分主辦方開始嘗試跨界合作,邀請網紅、明星等參與音樂節。這種做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新用戶和新流量,但也引發了不少爭議。一些樂迷認為,跨界藝人的加入破壞了音樂節的純粹性,讓音樂節變成了商業味濃厚的拼盤演出。同時,跨界藝人的票房號召力也并非如主辦方所愿,有些音樂節即使邀請了知名演員,也未能帶動門票銷售。
隨著音樂節的熱度逐漸退去,票價也開始理性回調。許多音樂節不再區分普通票與VIP票,甚至推出了100元左右的早鳥票,以吸引更多觀眾。然而,即使如此,音樂節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如何在保持音樂文化獨特性的同時,吸引更多觀眾,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主辦方亟待解決的問題。
盡管如此,仍有一些音樂節堅守著自己的陣地。例如迷笛音樂節,一直堅守著搖滾樂小眾圈層,保持著較好口碑。而草莓音樂節則將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場,擬在日本東京舉辦音樂節。這些做法或許能為其他音樂節提供一些啟示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