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保險領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即便是行業巨頭也難以輕松盈利。海外新能源汽車資訊權威InsideEVs披露,特斯拉在2024年的保險業務賠付率高達103.3%,遠超美國車險行業66.1%的平均水平,顯示出特斯拉保險業務正深陷虧損泥潭。事實上,從2022年至2024年,特斯拉的保險業務已連續三年未能擺脫虧損陰影。
國內新能源汽車巨頭比亞迪同樣遭遇了保險業務的困境。根據其財報,2024年比亞迪保險業務收入為13.51億元,但綜合成本率高達308.8%,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導致全年凈虧損達到1.69億元。這一數據反映出,新能源汽車保險業務在國內同樣面臨嚴峻挑戰。
在燃油車時代,消費者維權事件多集中于品控不佳的品牌,而在新能源汽車時代,車企往往因車輛事故如車禍、自燃等成為眾矢之的。面對這一現狀,不少車企選擇涉足車險領域,如特斯拉、奔馳、寶馬等國際品牌,以及比亞迪、小鵬、蔚來、理想等國內品牌,甚至小米、華為也在保險領域有所布局。然而,他們很快發現,新能源汽車保險業務遠比想象中復雜和艱難。
消費者和保險公司對于新能源汽車保險都頗有微詞。中國精算師協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保費總收入超過1400億元,但綜合成本率高達107%,其中137個車系賠付率超過100%,整個行業承保虧損達57億元。由于保險公司的新能源業務長期虧損,保費水平居高不下,甚至出現了未出險車輛續保費用不降反增的情況。據精算師協會分析,新能源汽車的平均保費比燃油車高出63%。
新能源汽車保費高于燃油車的原因主要在于出險率高和維修成本高。據太平洋保險產險前總經理曾義透露,新能源汽車的出險率高達30%,遠超燃油車的19%,平均賠付金額也比燃油車高出約600元。中再財險的統計數據也顯示,無論是家用還是營運車輛,新能源汽車的出險率都明顯高于燃油車。年輕駕駛者群體較多和新能源汽車動力較強是導致出險率高的主要原因。
在維修成本方面,車企為了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廣泛采用了車身一體化壓鑄、車身電池一體化等技術。這些技術雖然有助于降低物料成本、提高車身強度和續航性能,但一旦發生事故,更換零部件的成本極高,且由于一體化壓鑄零部件被車企壟斷,價格可能存在虛高現象。新能源汽車智能化競爭的加劇,使得高階輔助駕駛、高性能車機等配置快速普及,進一步推高了維修成本。
面對新能源汽車保險業務的困境,降低保費成為當務之急。一方面,通過更先進的輔助駕駛技術降低事故頻率;另一方面,減少一體化壓鑄和車身電池一體化技術的應用以降低維修成本。傳統保險公司可以根據車型出險數據制定更合理的價格,但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需車企出手。比亞迪、特斯拉等已進入保險領域的車企在這方面具備天然優勢。
在智能化方面,車企正積極推進智駕技術的發展。鴻蒙智行、小鵬汽車等企業已宣布將在今年實現L3級自動駕駛落地。智駕技術的提升有望幫助新能源汽車規避更多可能的交通事故,從而降低出險率。特斯拉和比亞迪等車企也在探索優化產品設計,嘗試通過零部件拆解結構降低維修成本。
同時,部分車企已開始推出針對智駕技術的保險產品,如小鵬的全場景不限次智駕險、阿維塔的智駕無憂服務等。這些創新產品的推出不僅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也為保險公司和車企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未來,預計將有更多車企與保險公司合作,推出更多創新產品和服務,共同推動新能源汽車保險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