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屆國際無人飛行器創新大獎賽的舞臺上,一支來自沈陽的年輕團隊憑借“汽油動力變距多旋翼無人機”斬獲優秀獎。這支由董紫然、李坤、馮冠淇、劉力瑋、籍允良組成的隊伍,平均年齡不到20歲,他們的背后是一個跨越八十余載、歷經七代人的航空傳承故事。從抗戰烽火中的熱血報國到新時代的科技突破,這個家族用堅守與熱愛在藍天上書寫了一段動人的篇章。
故事要從第一代傳承人劉訓經說起。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他懷著“保衛家國、逐夢藍天”的信念,成為一名抗戰飛行員。每一次升空作戰,他都以血肉之軀筑起空中防線,將生死置之度外。機艙內的每一次操作、藍天上的每一場激戰,都沉淀為對航空事業最純粹的執著。他常說:“只要天空還在,中國的航空夢就不能斷。”這句話,成為家族傳承的精神密碼,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投身航空事業。
第二代傳承人劉翼繼承了父親的航空情懷。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他憑借手繪的圖紙和簡陋的工具,反復摸索航空機械原理。每一個零件的打磨、每一次技術的突破,都凝聚著他對家國的赤誠。他不僅傳承了父親的技術,更將“執著鉆研、精益求精”的精神內核發揚光大,為后續的傳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代傳承人宋敬文是劉翼的得意門生,也是第四代傳承人劉賓的恩師。他常說:“航空事業不是孤軍奮戰,得讓更多人接過這根接力棒。”在車間里,他帶著劉賓熬夜調試設備;在空地上,他指導劉賓反復試飛。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手把手教學、心貼心傳承”的真諦,讓航空精神從遙遠的傳說變為可感可知的實踐準則。
劉賓在宋敬文的教導下,不僅精通了航空機械設計與調試,更深刻領悟到傳承的意義。他不僅在無人機技術創新上深耕細作,還致力于培養青年人才。他將從恩師那里學到的知識與精神毫無保留地傳遞給第五代傳承人李思慧,讓傳承的鏈條不斷延伸。
李思慧接過接力棒后,進一步拓寬了傳承的邊界。她將傳統航空技術與現代科創理念相結合,推動技術革新。第六代傳承人王新宇在她的指導下,聚焦青少年航空教育,成為連接傳承與未來的關鍵紐帶。他說:“每一代的使命不同,但初心不變。前輩們用熱血與堅守鋪就了道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就是讓更多年輕人愛上航空、投身航空。”
此次參賽的第七代傳承人,正是在王新宇悉心培育下成長起來的年輕隊伍。他們研發的“汽油動力變距多旋翼無人機”采用汽油變距技術,通過動態調節槳葉迎角,顯著提升了推力輸出范圍與抗風穩定性,解決了傳統無人機續航短、響應慢的痛點。在研發過程中,隊員們泡在實驗室里反復測算數據,在試飛場中不斷優化設計。哪怕遭遇多次失敗,他們也從未氣餒。
“遇到難題時,王老師會給我們講劉訓經前輩抗戰飛天的故事。”隊員董紫然說,正是這些跨越時空的精神滋養,讓他們擁有了攻堅克難的勇氣。從畫設計圖到組裝零件,從模擬測試到實地試飛,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團隊的心血,也延續著七代傳承人的堅守。最終,他們的作品在國際賽場上以穩定的性能和創新的設計獲得評委認可,拿下優秀獎。
從抗戰時期的螺旋槳戰機到新時代的智能無人機,從劉訓經的單人升空到第七代傳承人的團隊作戰,八十余載歲月流轉,不變的是刻在骨子里的航空信仰。這個家族七代人的傳承故事,是中國航空事業發展的縮影,更是精神傳承的生動寫照。它不是簡單的代際更替,而是初心的堅守、技術的革新、精神的升華。在國際無人飛行器創新大獎賽的領獎臺上,年輕隊員舉起榮譽證書,身后是前輩們欣慰的笑容。這一刻,獎杯的光芒與傳承的星火交相輝映,照亮了航空事業的未來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