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固定資產投資(FAI)增速出現明顯下滑,10月累計同比增速降至-1.7%,引發市場對“中國投資失速”的廣泛擔憂。然而,從多項實物量指標及經濟運行數據來看,中國投資增長并未出現大幅放緩,資本形成總額仍對經濟增長形成支撐,所謂“投資失速”的說法缺乏充分依據。
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速從上半年2.8%降至-0.5%,10月進一步下滑至-1.7%。若換算為單季增速,二季度為2.3%,三季度則降至-6.1%,10月單月同比降幅達-11.2%。這一趨勢引發部分媒體對經濟失速的預警,例如新加坡《聯合早報》刊文稱中國已出現“投資失速”現象。
但與固定資產投資形成對比的是,三季度資本形成總額對GDP增長的貢獻仍達0.9%,支撐GDP實現4.8%的增速,僅較二季度5.2%的增速溫和放緩。若以投資占GDP比重40%估算,二季度資本形成同比增速為3.2%,三季度為1.2%,雖有所放緩,但遠未達到“失速”程度。
從實物產出指標看,投資相關領域并未出現顯著惡化。粗鋼產量同比增速從二季度的-6.2%反彈至三季度的-2.7%,水泥產量同比降幅在二、三季度分別維持在-6.2%和-6.7%,均未進一步擴大。工業部門用電量增速從二季度的3.0%升至三季度的5.3%,工業增加值增速從6.2%放緩至5.3%,降幅有限。服務業CPI同比從二季度末的0.5%小幅回升至三季度末的0.6%,GDP平減指數也呈現溫和回升態勢,均未顯現價格下行壓力加劇的跡象。
分析固定資產投資與資本形成增速差異的原因,統計口徑差異是關鍵因素。固定資產投資為名義值,資本形成為實際值,但三季度PPI同比增速較二季度略有反彈,價格因素難以解釋兩者差異。庫存變動方面,若要實現資本形成溫和增長,三季度庫存增加需較二季度多貢獻約1.9%的GDP增長(約7000億元),但實際工業產成品庫存僅增加1057億元,較二季度多貢獻約500億元,遠低于估算值,庫存因素解釋力有限。
進一步挖掘數據發現,土地購置費大幅下滑和無形資產投資增長是導致差異的重要原因。統計局數據顯示,土地購置費單季同比從二季度的-8.6%驟降至三季度的-17.9%,創歷史新低,其中六七月間從-6.7%降至-20.1%,與固定資產投資下行節奏高度一致。由于土地購置費僅涉及資產交易,不影響實際產出和收入,其下滑對GDP和資本形成無直接影響,但拖累了固定資產投資表現。與此同時,信息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速從二季度的11.1%升至三季度的12.3%,10月進一步升至13%。軟件采購納入資本形成統計,此類無形資產投資的加速擴張對資本形成形成額外貢獻,擴大了其與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差距。
綜合來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滑主要受土地購置費減少等統計口徑因素影響,而資本形成總額作為GDP的直接組成部分,仍保持溫和增長態勢。僅憑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降判斷中國投資失速,顯然過于片面。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投資增長未現失速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