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汽車HAD增強版正式上線,其輔助駕駛技術迎來全面升級,引發市場廣泛關注。雷軍通過社交媒體詳細介紹了新版本在端到端輔助駕駛方面的多項改進,包括縱向加減速更平順、橫向變道更精準,以及復雜路況下的導航理解能力顯著提升。這些技術優化旨在讓駕駛過程更安全、更舒適,但同時也再次強調:輔助駕駛并非自動駕駛,駕駛員仍需保持高度專注。
根據技術說明,新版系統在縱向控制方面,通過優化算法實現了更柔和的加減速體驗,尤其在旁車加塞場景下,能提前預判并減速,隨后及時跟車提速,減少“急剎急加”的不適感。橫向控制則通過更精準的路徑規劃,使變道、并線及借道繞行等操作更加流暢,減少猶豫和反復調整的情況。系統對多車道復雜路口的導航信息處理能力也得到增強,能更準確選擇車道并規劃路線。
然而,技術升級并未掩蓋輔助駕駛的局限性。一位車主分享的經歷引發共鳴:他在半年前開始使用輔助駕駛功能,一度認為可以完全放手,結果在一次高速變道時因系統響應延遲,險些撞上護欄。這一案例并非孤例。中國公安部數據顯示,2023年因過度依賴輔助駕駛引發的交通事故占比同比上升12%,這一數字為行業敲響警鐘。
雷軍在發布技術升級的同時,多次重申“輔助駕駛≠自動駕駛”的核心原則。他指出,盡管小米HAD增強版引入了強化學習與世界模型技術,并優化了AEB防碰撞輔助功能(新增緊急轉向輔助),但這些技術仍屬于輔助工具范疇,無法替代人類駕駛員的判斷與操作。例如,在高速公路突發前車急剎的場景中,系統可能因反應時間或環境干擾出現延遲,此時駕駛員的及時介入仍是避免事故的關鍵。
行業專家分析,輔助駕駛技術的普及正改變駕駛習慣,但用戶對技術邊界的認知仍需加強。一位安全研究員表示:“當前輔助駕駛系統在常規路況下表現穩定,但在極端天氣、復雜交通或系統失效時,駕駛員的應急能力仍是最后一道防線。”他建議,用戶應將輔助駕駛視為“減輕疲勞的工具”,而非“替代駕駛的解決方案”,并在關鍵時刻主動接管車輛。
市場反饋顯示,多數車主已意識到這一風險。一位使用小米汽車的用戶表示:“我現在只在路況簡單時開啟輔助駕駛,遇到匝道、施工路段或雨雪天氣,一定會手動操作。”另一位車主則提到,系統曾因傳感器誤判將路邊廣告牌識別為障礙物,導致車輛突然減速,這一經歷讓他更加謹慎。
隨著技術迭代,輔助駕駛功能正成為新車標配,但其本質仍是“輔助”而非“自主”。正如手機導航能規劃路線,但最終方向仍由駕駛者決定,輔助駕駛系統的設計初衷亦是如此。雷軍的提醒不僅針對小米用戶,更是對整個行業的警示:在追求智能化的同時,安全責任始終應由人類駕駛員承擔。
面對技術進步,用戶如何平衡信任與謹慎?一位汽車博主建議:“可以依賴輔助駕駛減輕長途駕駛疲勞,但需時刻保持‘隨時接管’的準備。例如,雙手輕握方向盤、目光注視前方,而非低頭看手機或放松警惕。”這一觀點得到廣泛認同——技術為駕駛帶來便利,但生命安全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