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車近期在高端純電市場的表現引發廣泛關注。其旗艦車型i8自8月交付以來,連續兩個月未能突破6000臺月銷量門檻,與李想此前設定的“9月交付破萬”目標形成鮮明反差。據常州工廠實地探訪,廠區內停放著數百輛未交付的i8新車,生產線僅維持單班運轉,工人透露每月休息天數超過十天,產能利用率不足五成。
供應鏈問題成為理想官方解釋交付瓶頸的主要說辭。產品線負責人張驍曾將9月交付量僅5716臺歸因于臺風影響和供應鏈波動,強調i8與i6采用獨立產線。然而10月交付量僅微增至5749臺的數據,暴露出更深層的運營困境。業內人士指出,理想汽車零部件本地化率雖已達80%,但關鍵部件供應仍存在節奏錯配,反映出供應鏈管理體系與銷量預測的脫節。
定價策略失誤被視為i8市場遇冷的核心因素。該車型起售價突破32萬元,直接對標特斯拉Model Y,較競品樂道L90高出6萬元。盡管配備5C超充、低風阻設計等賣點,但市場反饋顯示消費者更青睞價格更低的租電方案。樂道L90憑借16.5萬元起的租電價格,上市首月即實現銷量破萬,形成強烈對比。
理想內部銷售策略的調整進一步加劇了i8的困境。i6上市后,北京地區銷售透露近半數i8意向客戶轉向定價更低的新車型。五座與六座的空間差異在七八萬元價差面前顯得微不足道,銷售團隊更傾向于推薦成交率更高的i6。這種產品內耗導致i8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定位,既無法搶占高端市場,又難以吸引價格敏感型消費者。
純電車型的產能困境正蔓延至理想整體業務布局。增程式車型L6曾是銷量支柱,2024年8月交付量突破2萬輛,但隨后連續兩月同比跌幅超40%。市場萎縮趨勢明顯,消費者轉向純電及插混車型的意愿增強。在北京門店,試駕i6后放棄L6的案例增多,充電便利性提升與使用成本下降成為關鍵影響因素。
面對雙重壓力,理想亟需調整市場策略。行業分析人士建議,通過權益禮包、金融方案等變相降價措施,將i6價格下探至20萬元區間,i8壓至30萬元以內,開辟新的市場賽道。當前20萬元級純電SUV市場尚未出現深度聚焦家庭需求的產品,這或成為理想破局的關鍵點。
創始人李想的公眾互動頻率下降引發關注。相較于MEGA發布前在社交媒體的活躍表現,其近期更新頻率明顯降低。業內認為,在行業洗牌期,創始人IP的傳播價值愈發重要。雷軍、李斌等車企領導者通過個人影響力構建的品牌熱度,難以通過傳統廣告投放復制。理想需要重新激活李想的“帶貨屬性”,建立與用戶的直接對話渠道。
產品標簽迭代成為另一個突破方向。理想早期憑借“冰箱、彩電、大沙發”的精準定位快速崛起,但隨著競品跟進,差異化優勢逐漸削弱。專家建議轉向強調“科技豪華”的新標簽,通過創新屏幕形態和儀式感功能重塑品牌形象。例如開發異形曲面屏、自動開閉車門等特色配置,在30萬元級市場營造越級體驗。
供應鏈重組計劃已提上日程。理想宣布到2026年將實現70%關鍵零部件100公里半徑內供應,核心供應商響應時間縮短至2小時。但當前i6積累的7萬輛訂單中,10月僅交付5000余臺,暴露出現有體系的脆弱性。如何平衡產能爬坡與質量控制,成為理想必須解決的難題。
市場格局變化加速行業洗牌。問界M8單月2萬輛的穩定輸出,已相當于理想全品牌銷量的三分之二。增程式市場整體萎縮的趨勢下,理想既要守住基本盤,又要開拓純電新戰場,雙線作戰壓力陡增。李想提出的“保五爭三”年度目標,在現有產品表現下實現難度持續增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