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辦的第十五屆高工鋰電年會上,固態電池成為全場焦點。專場會議現場座無虛席,參會者甚至在門口聚集,熱烈的討論氛圍反映出資本市場對這一技術的高度關注,以及新能源行業對突破技術瓶頸的迫切需求。
盡管熱度高漲,但固態電池的產業化進程仍面臨諸多挑戰。多位參會者將其比作“一座高山”,認為從實驗室到規模化量產需要跨越技術、工藝和成本等多重障礙。海目星激光制片產品事業部副總經理苗健燁指出,傳統鋰電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循環壽命等方面的局限性日益凸顯,而固態電池通過材料和設備創新,有望突破這些瓶頸,成為下一代電池技術的核心方向。
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高級分析師吳輝林在會上分析稱,固態電池預計將在2027年至2028年實現小規模裝車,但要達到GWh級別的量產規模,可能需要等到2030年。他解釋,這一時間表主要受設備調試、工藝優化、原材料供應和客戶驗證等因素制約。藍固新能源研究院院長周龍捷也持類似觀點,他認為全固態電池的裝車示范可能在2026年啟動,小規模量產則需等到2030年前。
不過,一旦突破GWh級別的門檻,固態電池的市場擴張速度可能超出預期。吳輝林預測,從GWh到百GWh級別的增長只需不到五年時間。結合技術進步和產業鏈成熟度,2035年固態電池的滲透率有望達到5%至10%。
面對技術難題,材料和設備企業正積極布局。海目星董事長趙盛宇坦言,全固態電池的界面穩定性、工程化實現和成本控制是三大核心挑戰。在材料領域,巨灣技研總裁裴鋒提出“復合化”策略,認為單一電解質路線(如硫化物、鹵化物、氧化物或聚合物)均存在短板,未來需通過多元復合技術提升性能。恩力動力研究院院長吳中友則看好硫化物的前景,認為其高電導率特性使其成為主流方向,但需解決技術成熟度和成本問題。
成本是硫化物固態電池商業化的關鍵。萬邦新能源鋰電研究院副院長于亞楠指出,核心原材料硫化鋰的價格下降至關重要。與此同時,材料變革對生產設備提出了更高要求。利元亨研究院院長杜義賢分析,全固態電池在電極制備、電解質復合、防短路封裝等環節的工藝與液態電池差異顯著,需重新設計設備。深圳中基研究院院長王磊補充,固態電池工藝鏈新增了纖維化設備、膠框印刷機和等靜壓機,同時升級了干混機、輥壓機和疊片機,卷繞機和注液機則可能被淘汰。
部分企業已取得階段性突破。杜義賢透露,利元亨已攻克電極干法涂布、電解質熱復合一體機和高壓化成分容設備等關鍵技術,并針對硫化物電池的防爆需求設計了三級防護體系。目前,該公司已向頭部汽車企業交付整線設備,即將進入試產階段。這一進展表明,固態電池的產業化雖任重道遠,但技術突破和產業鏈協同正在加速推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