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領域深耕多年的知名學者楊立昆(Yann LeCun)近日宣布,將結束其在meta公司長達十二年的職業生涯,轉而創立一家專注于前沿AI研究的創業公司。作為深度學習領域的先驅人物,楊立昆的學術履歷與產業實踐始終備受關注,此次職業轉型引發了科技界的廣泛討論。
自2013年加入meta(前身為Facebook)以來,楊立昆主導了公司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FAIR的創建與發展。該實驗室在計算機視覺、生成模型、自監督學習等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為meta構建AI技術護城河奠定了重要基礎。作為紐約大學終身教授,他始終保持著學術界與產業界的雙重身份,這種獨特的職業軌跡使其成為連接基礎研究與商業應用的橋梁人物。
據楊立昆在社交媒體披露,新公司將繼續推進其與FAIR團隊、紐約大學科研人員共同發起的"高級機器智能計劃"(AMI)。該計劃聚焦于開發具備現實世界理解能力、長期記憶系統、復雜推理機制以及多步驟規劃能力的下一代AI架構。這種技術路線與當前主流的大語言模型存在顯著差異,反映出楊立昆對AI發展路徑的獨特思考。
在近期公開演講中,這位圖靈獎得主多次表達對單純依賴模型規模擴張的質疑。他指出,僅通過增加參數數量和訓練數據量,無法實現真正的人類級智能。這種觀點與當前科技巨頭競相投入巨資訓練更大語言模型的行業趨勢形成鮮明對比,甚至引發關于AI技術路線的學術爭論。
知情人士透露,楊立昆的轉型決定與meta內部戰略調整密切相關。隨著公司將資源向能快速產生商業價值的產品化模型傾斜,AMI這類需要長期投入的基礎研究項目面臨資源競爭壓力。新公司獨立運營的模式,既能保持研究方向的純粹性,又能通過靈活的協作機制與產業界保持技術聯動。
新公司的技術藍圖顯示,其研究將覆蓋機器人控制、物理世界建模、因果推理等多個領域。這些方向雖然部分與meta現有業務存在交集,但更多著眼于未來十年的技術突破。楊立昆強調,獨立研究實體有助于打破大型科技公司的創新壁壘,使前沿成果更廣泛地惠及整個AI社區。
行業觀察家認為,這位AI泰斗的創業選擇折射出當前技術發展的深層矛盾:在商業資本驅動的模型競賽之外,仍需要保持對基礎理論的持續探索。新公司的成立或將引發新一輪關于AI發展范式的討論,其技術成果可能重塑未來五年的人工智能競爭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