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舉行的SC25大會上,第66屆國際超算TOP500榜單正式公布。此次榜單的最大亮點是德國于利希超算中心部署的“JUPITER Booster”系統成功突破E級計算性能門檻,成為歐洲首臺達到百億億次每秒運算能力的超級計算機,同時也是全球第四臺實現這一里程碑的超算系統。
美國能源部下屬的三臺E級超算繼續保持領先優勢,連續三屆占據榜單前三名。其中,“El Capitan”以1.809 Exaflop/s的實測性能蟬聯冠軍,較上一屆1.742 EFlop/s的性能有所提升。該系統不僅在HPL基準測試中保持領先,還在HPCG和HPL-MxP兩項測試中奪魁,展現了在人工智能和數據處理等復雜任務中的強大能力。“Frontier”作為全球首臺E級超算,此次以1.353 EFlop/s的性能穩居第二,而“Aurora”則以1.012 EFlop/s的成績位列第三,其性能與前幾屆榜單相比保持穩定。
“JUPITER Booster”采用Eviden公司的BullSequana XH3000直接液冷架構,配備Grace Hopper超級芯片,全面部署后達到1 EFlop/s的運算速度。這一成就標志著歐洲在超算領域實現了重大突破,填補了此前在該領域的空白。該系統與芬蘭的“LUMI”和意大利的“Leonardo”同屬歐盟“EuroHPC計劃”支持的項目。這一計劃由歐盟及其成員國共同發起,旨在通過整合資源、建設算力基礎設施,提升歐洲在全球超算競爭中的地位。三臺系統的入圍前十,顯示了該戰略的初步成效。
全球范圍內,各國對超級計算機的投入持續加大。作為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的關鍵驅動力,超算已成為各國戰略競爭的焦點。今年以來,多國紛紛加大研發力度:美國計劃投入10億美元部署兩臺新一代超算,重點發展融合計算能力;英國啟動Isambard-AI項目,并宣布20億英鎊的投資計劃,旨在構建世界級算力生態系統;歐盟則通過“人工智能大陸行動計劃”,加強EuroHPC高速算力網絡建設,力求在人工智能時代重塑歐洲的核心競爭力。盡管中國近年來未有新系統進入TOP500榜單前十,但研發工作仍在穩步推進,系統升級和應用創新不斷取得進展,全球超算格局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超算領域的競爭并非簡單的此消彼長。歐洲通過跨國協作整合資源、實現E級突破的做法,為國際合作提供了寶貴經驗。當前,國際超算領域不僅面臨架構創新、能效提升和智能計算融合等技術挑戰,更需建立跨地域、跨學科的開放協作機制。通過標準制定、生態共享和技術協同,全球科研力量才能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能源轉型和生命科學等重大課題,使超級計算機這一關鍵基礎設施真正服務于全人類的科技進步與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