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埃菲爾鐵塔曾因“大而無用”飽受爭議,卻在承擔軍事通信、廣播發射等功能后成為技術浪漫的象征。螞蟻集團在科技探索的道路上,同樣面臨愿景與現實的落差——盡管長期布局支付、隱私計算、自研數據庫等領域,卻始終未能找到能被億級用戶高頻使用的核心入口。11月18日,螞蟻推出的全模態通用AI助手“靈光”,或許正是其突破這一困境的關鍵嘗試。
靈光主打“30秒自然語言生成小應用”,支持動態3D、視頻、地圖等全模態內容輸出,采用多智能體協作架構,可生成“可執行、可互動、可調用后端能力”的AI小程序。與早期依托支付寶小程序試水的AI應用不同,靈光直接以獨立應用形式上線各大應用商店,標志著螞蟻在AI戰略上的范式轉變——不再局限于支付寶生態內探索,而是試圖通過獨立入口構建新的用戶連接。
螞蟻此前曾嘗試在支付寶內打造AI2C入口,如醫療信息連接工具AQ、拍照交互應用“探一探”、生活服務助手“支小寶”等。然而,這些應用或因組織調整成為核心業務,或因功能同質化淹沒在海量插件中。據第三方數據,截至9月,僅理財類應用“螞小財”月活規模進入行業前十,且復合增長率偏低。這反映出支付寶作為工具型產品的天然局限:用戶停留時間短,難以沉淀情感連接與使用習慣。
支付寶的支付屬性決定了其增長邏輯圍繞“用完即走”展開。盡管嘗試通過社交、短視頻、創作者生態等內容運營延長用戶停留時間,但這些功能更像“鐵塔外壁的裝飾”,未改變產品核心結構。相比之下,AI應用需要的是“留量”——基于停留時長的高頻互動與情緒連接。支付寶的支付工具屬性,使其難以滿足這一需求。
獨立應用策略的成效已在部分案例中顯現。以AQ為例,其跳出支付寶生態后,9月復合增長率達83.4%,在規模前十的AI應用中增速領先。但AQ受限于醫療賽道,難以承載螞蟻更廣泛的用戶需求。靈光的推出,則被視為螞蟻構建泛化C端入口的關鍵一步——通過沉淀用戶、積累關系、建立新習慣,填補支付寶生態外的空白。
靈光的核心創新在于“可執行性”。區別于傳統AI助手“搜索-聚合-提供方案”的交互鏈路,靈光通過“閃應用”功能,允許用戶用自然語言生成可修改、可交互的小程序,并調用外部接口實現功能封裝。例如,用戶要求“制作測試聲場的應用”時,靈光可調用可視化工具接口生成界面。這種能力與支付寶的支付、生活服務等基建高度契合,將螞蟻的“執行力”轉化為AI時代的“行動力”。
然而,靈光的“閃應用”仍面臨挑戰。技術層面,其不支持外部接口調用,限制了面向開發者的擴展能力;用戶層面,普通用戶難以精準描述需求,導致生成的應用多停留在“玩具”階段。但長期來看,將用戶需求拆解、執行復雜調度并多模態展示的能力,可能成為AI時代的圖形用戶界面(GUI)雛形。螞蟻的意圖在于,通過靈光將過去20年積累的交易、任務執行能力,轉化為AI2C時代的核心入口。
靈光的首日下載量突破20萬,驗證了市場對“可執行性”的初步認可。但螞蟻的突圍之路并非坦途。在AI2C入口競爭中,微信元寶依托社交網絡與內容生態,抖音豆包憑借短平快的內容刺激用戶時長,手機廠商則通過系統級權限壟斷底層入口。螞蟻的優勢在于支付與生活服務的基建能力,但若想在獨立應用中復刻這一優勢,仍需突破資源整合的瓶頸。
靈光的產品形態尚處萌芽期。其“閃應用”功能可借鑒圖文大模型的提示詞優化路徑,甚至發展成AI小應用市場;實時視頻流解析能力若與螞蟻布局的具身智能結合,或能成為物理世界的AI信息解釋層。正如埃菲爾鐵塔從“無用高塔”蛻變為科技載體,螞蟻的科技敘事能否通過靈光從技術堆砌轉向功能落地,仍需時間檢驗。但可以確定的是,螞蟻已不再滿足于在支付寶生態內投石問路,而是選擇讓新入口在更廣闊的土壤中生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