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引發全球關注的星際天體——3I/亞特拉斯彗星(3I/ATLAS),正以獨特的軌跡穿越太陽系。這顆被確認為人類觀測到的第三個星際訪客,因其非同尋常的起源與特征,在科學界與公眾領域掀起熱議。美國宇航局(NASA)與多數天文學家強調,現有觀測數據均支持自然現象解釋,但關于其可能為外星文明產物的猜測仍在社交媒體持續發酵。
這顆彗星于2025年7月由NASA資助的智利亞特拉斯望遠鏡首次捕捉到,其命名中的“3I”標志著它來自太陽系外。與常規繞日運行的彗星不同,3I/亞特拉斯以每秒約61公里的速度從銀河系深處飛掠而來,預計明年初將離開太陽系鄰近區域。牛津大學天體物理學家克里斯·林托特指出:“這可能是人類已知最古老的彗星之一,其年齡或超70億年,早于太陽系形成前20億年。”
關于彗星的起源,科學家推測它誕生于某個遙遠恒星系統的形成初期,在星際空間中漂泊數十億年后抵達太陽系。它從人馬座方向進入視野,而該星座恰是銀河系中心所在。十月時,彗星短暫隱匿于太陽背后,這一現象被部分陰謀論者解讀為“刻意隱藏”,但實際多個探測器持續追蹤其軌跡,地面望遠鏡也已重新捕獲信號。
引發爭議的核心特征之一是彗星的非重力加速度現象。隨著接近太陽,其升溫過程中釋放的氣體與塵埃形成推進力,導致速度超出單純重力作用預期。哈佛大學教授阿維·洛布提出“技術性火箭引擎”假說,認為可能是外星飛船的推進系統在運作,此觀點迅速在媒體與社交平臺引發“外星母艦”的狂想。然而,多數彗星專家指出,這種加速度完全符合“氣體釋放”的自然規律——固態冰轉化為氣體時噴射的微粒,足以產生類似推進效果。
化學成分分析進一步加劇了爭議。望遠鏡觀測到彗星富含二氧化碳與金屬鎳,后者因常見于人類航天器而成為“外星制造”論的依據。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在播客中戲稱,若太空船全由鎳構成,“足以摧毀一個大陸”。然而,鎳并非外星專屬——2019年發現的星際彗星“2I/Borisov”同樣含有該元素。科學家推測,鎳的豐度可能反映彗星形成時的環境,或因長期星際輻射改變了表面化學性質。
目前,3I/亞特拉斯彗星正逐漸遠離太陽,將于12月19日抵達距地球約2.7億公里處。全球多個天文臺計劃進行最后觀測,業余愛好者也可用8英寸望遠鏡一窺其貌。林托特提醒,人類至今僅發現三顆星際彗星,對這類天體的認知仍極有限:“銀河系中可能存在數以億計的同類,但目前樣本量太小,無法判斷其特殊性。”隨著維拉·魯賓天文臺等新一代設備投入使用,科學家期待未來十年能揭開更多星際訪客的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