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正以驚人的速度擴張,滲透率已逼近60%,本土品牌間的競爭趨于白熱化。這種背景下,"出海"成為車企突破增長瓶頸的必選項。當行業期待中國車企憑借技術優勢在海外市場復制國內成功時,現實卻呈現出更復雜的圖景——以比亞迪為代表的先行者,正在全球第二大汽車市場日本遭遇獨特的挑戰。
在東京街頭,燃油車仍是絕對主角。3700萬人口的超級都市里,靈巧的K-car和經典燃油車型占據主導地位,電動汽車的存在感微弱。這種反差在2025年日本移動出行展上達到極致:偌大的停車場僅零星分布著兩輛比亞迪和一輛特斯拉,與國內車展新能源車型扎堆的景象形成鮮明對比。日本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該國9月電動車滲透率僅1.7%,充電基礎設施更是稀缺——大東京地區1.3萬個充電樁的數量,不足深圳同面積區域的1/30。
本土車企的轉型步伐同樣遲緩。豐田展臺雖熱鬧非凡,但展示重點仍是燃油車與混動技術,電動化產品僅停留在概念階段。其推出的KidsMobi嬰兒車等未來出行工具,更顯戰略搖擺。本田、日產雖帶來電動概念車,但整體布局仍顯保守。這種按部就班的迭代節奏,與中國車企的激進擴張形成強烈反差。
作為唯一連續參展的中國品牌,比亞迪的日本征程充滿戲劇性。這家2003年就在東京法庭應對專利訴訟的企業,歷經二十年深耕,從電池業務拓展至電動大巴,最終在2022年正式進軍乘用車市場。然而三年過去,其累計銷量僅7123輛,雖2025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長66%,9月單月銷量突破800臺,但規模仍遠不及國內市場單日訂單量。這種反差背后,是截然不同的市場生態。
日本汽車市場具有獨特的封閉性:本土品牌占據95%份額,國際車企僅能分食剩余5%。比亞迪選擇"純電+混動"雙線策略,推出定制化輕型電動車RACCO,并引入海獅06DM-i插混車型。但其定價策略頗具挑戰——元PLUS(ATTO 3)起售價418萬日元(約合19.3萬元人民幣),與同級燃油車持平,卻因充電樁建設滯后難以享受補貼優勢。目前比亞迪在日本建成60余家經銷商,距離2025年底100家的目標仍有差距。
消費者畫像揭示出更耐人尋味的現象:日本電動車主力用戶并非追求科技感的年輕群體,而是40-50歲居住在獨棟住宅的中年家庭。這類用戶擁有私人停車位,能解決充電難題。工程師韋興的購車經歷頗具代表性:他放棄50年車齡的菲亞特老爺車選擇比亞迪海豚,看重的不僅是用車成本(約為燃油車的三分之二),更是實體4S店帶來的服務保障。這種消費心理,與國內用戶對智能駕駛功能的狂熱追求形成鮮明對比。
文化差異在產品體驗層面進一步放大。韋興發現,比亞迪輔助駕駛系統"更積極"的調校風格,與日本本土品牌的"佛系"邏輯截然不同。這種差異折射出更深層的造車哲學分野:中國車企追求技術領先,日本企業更注重風險規避。當比亞迪試圖用"降維打擊"策略開拓市場時,發現用戶最關心的仍是基礎使用體驗而非參數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