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賽道上,特斯拉與Figure的競爭正進入白熱化階段。2025年,兩家公司幾乎同步宣布推出第三代產品,但市場反響卻呈現明顯分化——Figure 03憑借家庭場景演示視頻迅速出圈,而特斯拉Optimus V3的曝光仍停留在實驗室片段層面。這場較量背后,折射出技術路線與商業策略的深層差異。
Figure創始人布雷特·阿德科克選擇了一條"視覺先行"的路徑。其最新發布的Helix系統突破傳統工程思維,通過嵌入手掌攝像頭與柔性傳感技術,使機器人具備3克級壓力感知能力。這種設計讓Figure 03在演示中展現出驚人的生活適配性:輕放碗盤時避開寵物,整理臺面時精準識別物體,甚至能根據語音指令完成遞送蘋果等動態任務。更關鍵的是,公司同步啟動的BotQ工廠已實現年產1.2萬臺產能,配合Project Go-Big數據集項目,正在構建覆蓋廚房、倉庫、辦公室等場景的"世界記憶庫"。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馬斯克仍堅持"系統筑基"戰略。特斯拉關閉Dojo訓練中心后,將全部資源投入AI5/AI6芯片架構整合,同時放棄動作捕捉訓練轉而采用純視頻學習模式。這種技術路線雖能實現智能擴展,卻面臨觸覺反饋缺失的致命短板——機器人能通過視覺理解任務流程,卻無法感知操作力度。供應鏈端的困境更為突出,據內部人士透露,由于前臂執行器生產滯后,大量Optimus機體被迫滯留倉庫,導致原定2025年5000-10000臺的生產目標被迫推遲。
組織架構的動蕩進一步加劇項目風險。2025年6月,工程副總裁兼Optimus項目負責人米蘭·科瓦奇離職,隨后特斯拉對前員工創立的機器人初創公司提起商業機密訴訟。這些變故直接影響到技術迭代節奏,馬斯克在最新財報會議上承認:"機械手制造難度介于Model X與星艦之間,人類手部結構的復雜性遠超預期。"這種技術瓶頸在財務數據中亦有體現,盡管他宣稱Optimus V3將于2026年初量產,但2025年第三季度展示的原型機仍僅限于工程總部內的引導訪客等基礎功能。
市場策略的分野源于企業基因的根本差異。作為特斯拉生態的核心,Optimus承載著馬斯克構建"機器人-能源-AI"三位一體體系的野心。他在《The All-in Podcast》節目中坦言:"若建立百萬級機器人軍團,必須確保絕對控制權。"這種謹慎態度使其敘事風格發生顯著轉變——從2024年股東大會上"每年生產10億臺"的激進預測,到2025年夏季電話會議中"原型機在辦公室走動"的保守表述,宏大愿景正讓位于工程現實。
Figure則展現出初創企業的敏捷特質。布雷特將公司定位為"唯一聚焦者",拒絕多元化業務拖累,將全部資源投入機器人落地。其BotQ工廠采用流水線制造替代手工組裝,配合Helix系統形成的"感知-決策-執行"閉環,正在重塑產業標準。這種策略使其在公眾認知層面占據先機,家庭場景演示視頻引發的傳播效應,遠超特斯拉爆米花機操作片段的市場影響力。
技術路線的選擇深刻影響著產業化進程。特斯拉掌握著能源網絡、制造體系與供應鏈等核心環節,這些優勢在規模化生產階段將轉化為成本壁壘。而Figure通過數據閉環構建的場景適應能力,則可能決定其能否突破"實驗室產品"的局限。華鑫證券研報指出,馬斯克工作重心回歸機器人業務后,多線作戰導致的進度滯后正在緩解,但機械手等關鍵部件的突破仍需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