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學術界,一位八旬老者正以蓬勃的熱情詮釋著“終身探索”的真諦。慕尼黑大學教授恩斯特·波佩爾雖已85歲高齡,卻依然活躍在科研一線,用持續六十余載的學術生涯證明:思維的火花永不因歲月而黯淡。
這位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辦公室里,實驗數據與最新期刊堆疊成山,電腦屏幕上閃爍著未完成的論文草稿。當被問及保持活力的秘訣時,他指著滿墻的學術照片笑道:“真正讓我心跳加速的,從來不是年齡數字,而是每次突破認知邊界時的快感。”
作為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的先驅,波佩爾的研究軌跡橫跨半個多世紀。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創性的事件相關電位研究,到如今運用尖端腦成像技術探索意識本質,他始終站在科學前沿。實驗室里的年輕學者常驚訝于這位“最年長實習生”對虛擬現實技術的掌握速度——他剛完成一項關于數字時代認知模式轉變的跨國研究。
“好奇心不是年輕人的專利,”波佩爾在最近一場公開講座中揮舞著手中的智能設備,“當我第一次用語音助手查詢文獻時,那種發現新工具的興奮感,和六十年前在圖書館發現關鍵參考文獻時一模一樣。”臺下聽眾中既有白發蒼蒼的學者,也有剛入學的本科生,這場跨越三代人的思想對話,恰好印證了他倡導的理念:科學探索是永無止境的接力賽。
在慕尼黑大學校園里,這位穿著始終筆挺的教授每天步行三公里上班的習慣從未改變。他的日程表上,除了固定的實驗觀察和論文撰寫時間,還特意保留了每周與不同學科研究者喝咖啡的“靈感時段”。“最精彩的發現往往誕生在學科交叉處,”他晃動著咖啡杯解釋,“就像量子物理與心理學的碰撞,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思維化學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