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探月工程迎來新進展,嫦娥七號任務計劃于2026年前后實施,將首次對月球南極展開科學探測,重點開展月表環境勘查與水冰研究。若此次任務成功證實月球存在水資源,中國或將成為全球首個在月表發現水的國家,為人類月球探索開辟新篇章。
目前,嫦娥七號任務進展順利,探測器已整合來自七個國家及國際組織的六臺國際合作載荷。泰國國家天文研究所近日宣布,其研制的月球粒子監測儀正樣設備已交付中方。其他參與國家包括埃及、巴林、意大利、俄羅斯、瑞士以及國際月球天文臺協會,各國設備共同構成多國聯合探月的新格局。
據任務副總設計師唐玉華介紹,此次搭載的六臺國際載荷均經過嚴格遴選,兼顧科學目標與工程可行性。其中,著陸器將搭載三臺設備:意大利研制的激光角反射器陣列用于月面高精度測量;俄羅斯研制的月球塵埃與電場探測儀研究近地表等離子體環境;國際月球天文臺協會的月基天文望遠鏡則聚焦銀河系、地球及全景天空觀測。軌道器搭載的三臺設備中,埃及與巴林聯合研制的月表物質超光譜成像儀可分析月表成分,瑞士的月基雙通道地球輻射能譜儀監測地球氣候系統,泰國的空間天氣監測裝置則預警太陽風暴引發的磁擾動。
月球南極成為全球航天競爭焦點,主要因其極晝極夜現象與地球相似。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指出,南極部分高地存在連續百余天的光照條件,為人類長期駐留與作業奠定基礎。而尋找月表水冰更是關鍵目標——若月坑中存在水資源,將極大推動月球基地建設與深空探索進程。
運載能力的提升為任務提供關鍵支撐。與執行嫦娥三號、四號任務的長三甲系列火箭相比,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顯著增強,使嫦娥七號可攜帶更多科學載荷。唐玉華透露,嫦娥七號采用“四器一星”架構,包括著陸器、軌道器、巡視器、飛躍器及中繼星,各器均搭載科學設備,載荷種類與數量較此前任務翻倍。例如,嫦娥五號、六號僅攜帶五六種載荷,而嫦娥四號雖搭載十多種,但國際載荷僅四臺,此次任務則實現全面突破。
作為后續任務,嫦娥八號計劃于2028年前后發射,同樣落點月球南極,為2030年前后中國載人登月任務鋪路。與嫦娥七號側重科學探測不同,嫦娥八號將重點驗證月壤原位利用技術。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彭兢解釋,該任務擬通過高溫熔融月壤并結合3D打印技術,制作建筑構件,探索月球就地取材建造設施的可行性。他強調,嫦娥七號與八號在設計階段即明確獨立使命,未采用備份星模式,因此兩者在載荷規模、設備組成及科學目標上存在顯著差異。
這對“姊妹”探測器將通過聯合探測與技術驗證,協同鵲橋二號中繼星,為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積累數據。該科研站由中國倡議發起,計劃于2035年前完成基本型建設,2045年前拓展至完整功能。其科學目標涵蓋月球地質、月基天文、日地環境、基礎科學及資源利用五大領域,旨在破解月球起源與演化之謎,研究宇宙早期演化,探索類地生存環境特征,并推進月球能源與物質資源開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