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韋伯太空望遠鏡將最新光譜數據傳回地球時,天文學界迎來了一場震撼——小行星帶中的谷神星,這顆占據小行星帶三分之一質量的矮行星,竟在堅硬的地殼之下藏著一處活躍的鹽水層。科學家通過光譜分析確認,這里的液態水并非靜止的“死水”,而是持續流動的“活海洋”,徹底改寫了人類對這顆矮行星的認知。
谷神星的特殊性早有端倪。2015年“黎明號”探測器抵達時,其表面散布的百余個亮斑便引發了科學界的猜測。這些反光異常的區域被證實為水合鹽沉積物,暗示著地下可能存在水冰。但直到韋伯望遠鏡介入,通過捕捉特定波長的紅外信號,才像給天體做“CT掃描”般,精準定位出地下鹽水層的動態特征。科學家形容,這種活躍程度如同“揣在口袋里的暖手寶”——外部看似冰冷,內部卻因放射性元素衰變持續供熱,維持著液態水的低冰點狀態。
最令人興奮的發現集中在奧卡托環形山區域。這片布滿亮斑的撞擊坑下方,正是鹽水層最活躍的地帶。過去認為小天體早已冷卻的假設被徹底推翻: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變釋放出足夠熱量,配合鹽水本身的低冰點特性,使得液態水得以在地下數公里深處持續流動。科學家推測,這些鹽水甚至可能通過冰火山活動滲出地表,形成如今可見的亮斑沉積——這意味著谷神星的地下活動在最近數百萬年間從未停歇。
盡管目前尚未發現生命跡象,但這一發現已讓科學家重新審視太陽系的形成理論。傳統觀點認為,內側小行星帶以巖石為主,外側則富含冰體,而谷神星恰好處在兩者交界處,卻同時具備冰殼與液態水。這種矛盾特性使其成為研究太陽系演化的“活化石”。有學者提出,地球早期海洋中的部分水分,或許正是由這類攜帶冰體的天體在碰撞中帶來的。
需要澄清的是,所謂“沸騰海洋”并非字面意義的滾燙液態,而是強調其持續的動態活動。但即便如此,谷神星的地下水活躍程度也遠超月球等同類天體。科學家比喻,這顆矮行星就像一臺正在運轉的“時間機器”,其內部活動記錄著太陽系早期環境的珍貴信息。
隨著韋伯望遠鏡持續觀測,未來或許能捕捉到鹽水流動的直接影像,甚至解析亮斑沉積的新舊差異。這些數據不僅將揭示谷神星自身的演化史,更可能為尋找地外生命提供全新線索。正如一位研究員所言:“我們曾以為小行星帶是行星形成的‘失敗案例’,現在看來,它只是以另一種方式延續著生命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