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最新數據顯示,9月中國外貿呈現超預期增長態勢。以美元計價,當月出口同比增長8.3%,較前值提升3.9個百分點,創近半年新高;進口同比增長7.4%,為2024年5月以來最高水平,且季度同比在連續三個季度負增長后首次轉正。這一數據組合表明,在外部壓力持續存在的背景下,中國外貿展現出較強韌性。
從出口結構看,國別市場呈現明顯分化。對歐盟出口增速回升至14.2%,較上月提高3.8個百分點,成為發達經濟體中主要增長點;對美出口同比降幅達27%,但拖累效應較上月有所收窄。新興市場表現亮眼,對非洲出口增速飆升至56.4%,拉動整體出口增長2.7個百分點,對東盟出口增速雖回落至15.6%,但仍保持兩位數增長。這種"歐強美弱、新興發力"的格局,印證了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多元化布局成效。
商品結構方面,電子產業鏈繼續發揮支撐作用。集成電路、液晶顯示模組等中間品出口同比分別增長32.7%和17%,合計拉動出口1.8個百分點。機械裝備領域表現突出,船舶出口增長42.7%,汽車出口增長10.9%。但終端消費電子和勞動密集型產品仍顯疲弱,手機、電腦出口同比分別下降1.9%和0.3%,玩具、燈具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出現兩位數負增長。
進口端的超預期回升更具看點。集成電路進口增速達14.1%,較上月提高5.7個百分點,拉動進口增長2.3個百分點。工業金屬進口全面回暖,銅礦、鐵礦進口同比分別增長24.4%和13.4%。值得關注的是,飛機進口增速高達201.3%,顯示航空業需求快速釋放。但能源進口延續弱勢,原油、煤炭進口同比分別下降7.4%和28.1%,汽車進口更是大幅下降36.4%,成為主要拖累項。
分析人士指出,9月出口增速回升主要受低基數效應影響。去年9月受臺風天氣影響,出口規模顯著低于正常水平。剔除基數因素后,兩年復合增速為5.3%,與4-8月中樞水平基本持平,顯示實際增長保持平穩。三季度出口累計增長6.5%,略高于一二季度的5.6%和6.2%,對GDP增長形成有效支撐。
展望四季度,基數效應將成為主要制約因素。2024年四季度出口同比增長9.9%,較三季度提高4個百分點,這意味著今年同期增速可能回落至2%-3%區間。但歐洲和新興市場的持續需求,預計將使出口保持正增長。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近期中美關稅雖有升級,但雙方談判窗口仍未關閉,10月底可能的高層會晤或成為重要觀察節點。
支撐中國出口韌性的因素仍在累積。歐盟制造業PMI今年前三季度均值達49%,較2024年提高3.1個百分點,帶動進口累計增長5.3%。"一帶一路"沿線市場開發成效顯著,中國在非洲、中東等地的市場份額持續提升。這些結構性優勢,正在對沖美國市場下滑帶來的沖擊。
進口端的積極變化同樣值得重視。季度同比在連續三個季度負增長后首次轉正,顯示內需復蘇態勢正在形成。集成電路、工業金屬等生產資料進口強勁,反映制造業投資保持活躍。但能源價格下跌導致的進口量價齊跌,以及汽車消費疲軟帶來的進口萎縮,仍需關注其持續性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