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轉型與智能科技革命的雙重驅動下,可控核聚變與人形機器人兩大戰略領域正加速融合,催生出萬億級新興產業生態。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50年聚變能源將貢獻全球15%-20%的電力供應,而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在2030年突破千億美元。這種技術耦合不僅為能源安全提供解決方案,更重塑了制造業、服務業等領域的生產范式。
在能源革命前沿,遠東股份憑借核級線纜技術占據先機。作為ITER項目核心供應商,其研發的極向場變流器線纜通過60年耐輻照認證,成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在機器人領域,該公司開發的高強度柔性線纜已實現百萬次彎折測試,產品覆蓋優必選Walker S系列全關節連接,并向智元機器人供應測試樣品。2025年上半年數據顯示,其機器人線纜訂單同比激增210%,核聚變線纜供應占比達全球35%。
金田股份通過材料創新構建雙重壁壘。其電磁線產品深度參與秦山核電站、華龍一號等重大項目,部分產品延伸至核聚變研發領域。在機器人動力系統方面,公司生產的稀土永磁材料性能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批量供應空心杯電機、無框力矩電機等核心部件。2025年三季報顯示,該公司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213.92%,機器人材料業務占比提升至18%,同時主導制定近60項行業標準。
上海電氣開創了"技術輸出+場景落地"的創新模式。在核聚變領域,該公司具備托卡馬克裝置核心部件研發能力,參與國內聚變堆設計工作。其自主研發的"溯元"人形機器人身高167cm,配備52個關節自由度與275TOPS端側算力,已在箱體搬運場景完成驗證。通過開放30余個智能制造訓練場景,公司構建了原子技能庫與垂直領域大模型,2025年機器人業務訂單突破5億元。
產業鏈協同效應在東方精工身上得到充分體現。該公司通過增持貴州航天新力股權至19.89%,布局聚變堆關鍵結構材料研發,參與第一壁組件開發。在機器人領域,與樂聚機器人達成全鏈條戰略合作,覆蓋生產制造、技能訓練到市場銷售各環節。2025年硬科技板塊營收同比增長150%,戰略投資回報率超30%,形成"股權投資+產業協作"的獨特模式。
特種線纜領域涌現出華菱線纜與鑫宏業兩匹黑馬。前者中標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1350萬元核堆特種線纜項目,產品耐高溫、抗輻射性能達國際標準,超柔性線纜通過百萬次耐久測試,進入頭部機器人企業供應鏈。后者全資子公司完成ITER項目PIC電纜交付,耐輻照壽命超60年,其超柔性線纜已進入比亞迪、寧德時代供應鏈,2025年雙賽道營收占比達65%。
這些企業的技術突破具有顯著共性:在核聚變領域聚焦耐輻照材料、電磁系統等核心環節,在機器人領域深耕動力系統、精密連接等關鍵技術。商業成果顯示,同時布局兩大領域的企業展現出更強的抗風險能力與增長彈性,2025年平均訂單增速較單一領域企業高出47個百分點。
行業分析師指出,這種跨領域布局正在重構產業競爭格局。核聚變裝置產生的高危環境為機器人提供天然應用場景,而聚變能源的穩定供給又解決了機器人動力續航痛點。隨著ITER項目進入設備安裝階段,以及人形機器人進入批量生產周期,具備雙重技術儲備的企業將獲得先發優勢。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文涉及企業信息均來自公開披露數據,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股市投資具有不確定性,投資者應結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審慎判斷市場機會。相關技術進展與商業數據僅反映特定時點的靜態情況,不構成動態買賣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