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金華的余先生將小米汽車送至官方服務門店檢修時,維修人員從座椅下方發現一個形似字母“L”的金屬零件。該零件帶有活動結構,表面刻有編碼和二維碼,但掃描后僅顯示一串數字,未提供任何產品信息。

事件經社交媒體傳播后,多地車主反映類似問題。江蘇車主在座椅下方發現不明凸起,拆解后得到與余先生相同的金屬件;上海車主則指出新車線束卡扣存在安裝偏差。另有車主補充稱,小米汽車此前已多次陷入質量爭議。
公開資料顯示,小米SU7曾因輔助駕駛系統缺陷召回11.6萬輛,SU7 Ultra車型更因碳纖維前艙蓋功能與宣傳不符,引發數百名車主聯合維權。此次發現的“無身份”零件,再次將小米汽車的生產管理問題推上風口浪尖。
余先生透露,小米方面曾提出“贈送兩年保養服務”作為補償,并暗示其停止追問,但被明確拒絕。“我要求的是安全檢測報告和零件溯源信息,而非補償。”他表示,車輛安全容不得半點馬虎。
針對此事,浙江義烏市場監管局于10月23日展開調查。執法人員調取了涉事車輛的購車合同、維修記錄,并對同批次產品進行抽檢,重點核查零件安全性及企業質量管控體系。根據今年9月實施的新能源汽車管理規定,關鍵零部件需建立可追溯的數字檔案,而小米該零件因信息缺失,可能涉嫌違反相關法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