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年逾七旬的夫妻,用一生詮釋了“終身學習”的真諦。父親從豫東農家走出,憑借一支筆成為軍營里的宣傳骨干,后來轉型為指揮家,如今又成為AI技術的“銀發探索者”;母親從背著弟妹上學的農家女成長為工農兵大學生,擔任過軍樂團團長,退休后重拾畫筆追逐藝術夢想。他們的故事證明:年齡從不是限制,好奇心才是永葆青春的密碼。
父親的人生軌跡充滿傳奇色彩。上世紀50年代出生在宰牛為生的農家,爺爺是民間藝人,但父親對傳統技藝毫無興趣,只癡迷于讀書。16歲時,他寫的兩篇稿件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這個“筆桿子”因此被市軍區司令員相中,特招入伍。在軍營里,他不僅主編報紙,還掌握了放電影、洗膠卷等技術,二十年軍旅生涯三次立功、二十一次獲嘉獎。轉業后,他通過自考取得漢語言文學學歷,又拜師學習指揮,帶領合唱團登上人民大會堂的舞臺。
母親的人生同樣精彩。作為家中第三個女兒,她從小背著弟弟、拉著妹妹去上學,成績始終名列前茅。1972年,剛初中畢業的大舅力排眾議,支持她成為工農兵大學生。在河南大學藝術系,她因容貌酷似電影《冰山上的來客》中的“古蘭丹姆”,被美術系教授拉去當模特,意外成為學校的“活教材”。畢業后,她與穿軍裝的父親相識,這段被大姨二姨撮合的姻緣,因父親一句笨拙的“你好,采蓮同志”而開始,最終修成正果。
改革開放浪潮中,這對夫妻繼續書寫傳奇。父親在市文化局工作期間,推出“文化周末廣場”活動,邀請李娜、韋唯等明星演出;母親則帶領待業女性組建“女子軍樂團”,從最初的36人擴展到110人,風風火火闖九州。他們既是上下級,又是合作伙伴,共同推動了當地文化事業的發展。
退休后,兩人的“斜杠人生”更加精彩。母親成為老年大學聲樂老師,同時學習國畫、瑜伽,63歲學會游泳,70歲重拾畫筆,計劃80歲舉辦個人畫展。她的畫作《童子圖》充滿童趣,展現了對藝術的執著追求。父親則作為文化志愿者,在全省舉辦鄉村音樂活動,還自學PPT制作和思維導圖,最近又迷上了AI技術。
這對夫妻的相處模式也打破傳統。他們時而爭吵,時而和好,像兩只刺猬般“好”了一輩子。母親帶鄰居跑步、教朋友唱歌,像太陽一樣溫暖他人;父親則活躍在文化一線,擁有南來北往的朋友。他們的女兒感慨:“父母比上班還忙,一個天南海北跑,一個天上地下畫,但看到他們如此朝氣蓬勃,我再也不怕衰老了。”
歷史總是驚人相似。19世紀汽車出現時,部分馬車夫選擇學習駕駛,另一部分則抗議限制汽車發展。如今,AI技術的崛起正如第一批汽車,有人憤怒恐懼,有人積極擁抱。這對夫妻用行動證明:時代淘汰的從來不是年齡大的人,而是思想停滯的人。正如孟子所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真正的終身學習者,永遠背著好奇的行囊,探索未知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