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曾經歷破產重整的老牌摩托車企業,正與一位出身“AI獨角獸”的創業者以及吉利集團聯手,在港交所掀起一場資本新風暴。脫胎于力帆的重慶千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正式遞交上市申請,這家年營收近70億元的企業,過去兩年累計虧損達5.92億元,其背后卻站著吉利李書福與曠視科技創始人印奇這對特殊組合。
力帆的傳奇始于1992年。創始人尹明善從文化領域跨界制造業,帶領企業從摩托車發動機生產起步,不僅將產品銷往東南亞,更在2010年成為“民營汽車第一股”。巔峰時期,這家企業年產銷摩托車發動機184萬臺,尹明善也以72歲高齡登頂“重慶首富”。然而市場變遷中,力帆逐漸陷入困境:2019年凈利潤大幅下滑,2020年資產負債率飆至85%,最終走向破產重整。
轉折發生在2020年。由吉利與重慶兩江新區共同設立的滿江紅基金接手力帆,持股29.85%成為控股股東。這家基金的股權結構中,吉利持股50.94%,重慶兩江新區產業發展集團持股36.18%。入主后,吉利保留摩托車業務基本盤,同時推出“睿藍”新能源汽車品牌,并聯合打造“楓葉”換電品牌,既面向C端消費者,也為吉利旗下曹操出行定制網約車。財務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吉利始終是千里科技最大客戶與供應商,采購額占比最高超50%,銷售收入占比長期維持30%以上。
真正讓這家企業煥發新生的,是曠視科技創始人印奇的加入。這位1988年出生的安徽蕪湖人,18歲以中考狀元身份進入蕪湖一中理科實驗班,2006年通過清華自主招生考入自動化專業,并入選“姚班”——這個匯聚清華半數英才的班級,讓他結識了后來共同創業的唐文斌與楊沐。赴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智能傳感碩士后,印奇于2011年回國創立曠視科技,將其打造成與商湯、云從、依圖并稱的“AI四小龍”。盡管2019年啟動的港股與科創板上市計劃歷經四年無果,累計虧損超41億元,但他并未止步。
2024年7月,印奇通過旗下公司收購力帆19.91%股份,四個月后正式出任董事長。這位被李書福評價為“一見如故”的創業者,迅速將千里科技戰略轉向“AI+車”領域。2025年6月,公司聯合吉利與曠視系智能駕駛企業邁馳成立“千里智駕”,其中邁馳正是曠視科技2021年成立的智能駕駛公司。招股書顯示,印奇在H股上市前持股19.91%,按當前股價計算身價已超百億元。
吉利不僅提供業務支持,更引來戰略投資者。今年9月,梅賽德斯-奔馳以13.39億元受讓3%股份,成為第五大股東。從吉利獨家支持到奔馳加入,千里科技的“朋友圈”持續擴容。但財務數據揭示著轉型陣痛:2022年至2024年,公司營收從86.27億元波動至69.64億元,毛利率在4.1%至8.2%間徘徊,同期凈利潤累計虧損5.92億元。2025年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40%至41.49億元,但毛利率降至5.5%,虧損擴大至1.16億元。
面對挑戰,千里科技將未來押注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與Robotaxi三大方向。研發投入從2022年的9070萬元躍升至2024年的4.07億元,2025年上半年已投入2.88億元。此次IPO募資將主要用于AI戰略推進、技術儲備與產業鏈整合。股權結構中,滿江紅基金持股29.85%為控股股東,印奇旗下公司持股19.91%,力帆控股持股13.68%。值得注意的是,力帆控股由中國建設銀行間接持股67%,創始人尹明善已無持股。
智能駕駛商業化之路充滿挑戰。地平線近三年半累計虧損超220億元,希迪智駕同期虧損亦達8.21億元。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指出,自動駕駛需經歷產品孵化、社會接受與市場創新三期,要讓公眾接受無人駕駛仍需時日。從AI到智能駕駛,從曠視科技到千里科技,印奇的二次創業正面臨資本市場與盈利能力的雙重考驗。這場由產業資本與技術團隊共同主導的資本實驗,能否在港交所書寫新篇章,仍待時間驗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