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鏡正成為科技行業的新焦點,多家企業紛紛入局,試圖在這一新興領域搶占先機。據業內人士分析,AI眼鏡有望成為繼智能手機之后最重要的個人移動終端。根據功能劃分,AI眼鏡主要分為音頻型、拍攝型和顯示型(AI+AR)三大類。今年上半年,國內AI眼鏡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國際數據公司(IDC)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中國智能眼鏡出貨量分別達到49.4萬臺和66.4萬臺,同比增幅分別達到116%和146%。
手機廠商是這一賽道的重要參與者。星紀魅族于9月中旬發布首款AI拍攝眼鏡StarV Snap,小米則在今年6月推出首款AI眼鏡產品。華為作為較早布局的企業,2021年便推出搭載HarmonyOS的智能眼鏡,并于今年4月推出升級款,支持實時翻譯等功能。互聯網巨頭同樣積極投入,百度去年11月發布全球首款搭載中文大模型的AI眼鏡,具備第一視角拍攝、實時問答等功能;阿里巴巴自研AI眼鏡已完成研發,預計年內發布,號稱在交互體驗、顯示技術等方面實現突破;字節跳動也被曝正在研發AI智能眼鏡,或將集成類似豆包模型的AI功能。
除頭部企業外,國內涌現出一批AI眼鏡創業公司。雷鳥創新、李未可、Rokid等企業各具特色,其中Rokid的AI眼鏡Rokid Glasses因在杭州某大型活動上作為提詞器使用而引發關注,該公司也被業內稱為"杭州六小龍"之外的第七家創新企業。
盡管參與企業眾多,但當前AI眼鏡的功能仍較為基礎。IDC分析師指出,現有產品主要集中于語音交互、信息顯示、拍攝、翻譯和導航等簡單功能,在交互方式、顯示技術、AI融合和應用生態等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例如,主流產品在重量、續航和散熱等基礎體驗上存在短板,應用生態缺乏不可替代的"殺手級"應用,導致多數功能可被手機等設備替代。
產業鏈企業近期密集披露業務進展。藍思科技表示,作為北美及國內多家頭部AI眼鏡品牌的核心供應商,公司已實現從功能模組到整機組裝的全流程覆蓋,預計AI眼鏡將成為未來重要增長點。立訊精密透露,在AI眼鏡領域,從零組件到整機產品均有廣泛布局,目前約三分之一的AI眼鏡整機品類由其提供支持。在顯示技術方面,水晶光電指出,反射光波導和表面浮雕光柵是兩大主流路線,行業需等待高性能、低成本的量產方案成熟,公司聚焦反射光波導技術,有信心解決量產問題。瑞芯微和波長光電則披露了訂單情況,前者表示RV系列視覺芯片已應用于AI眼鏡,后者上半年相關產品收入達803萬元,超過去年全年。
業內專家認為,AI眼鏡的普及仍需克服多重挑戰。硬件層面,重量、續航和散熱等問題亟待解決;應用生態方面,需開發更多專屬應用;供應鏈技術升級、成本優化、多模態交互成熟度和隱私安全防護也是關鍵。專家預計,優化這些問題需要經歷試錯和技術迭代周期,至少需要3-5年時間。隨著技術進步,AI眼鏡有望從單一的音頻拍攝工具升級為多功能個人生活助理,應用場景也將從早期嘗鮮者擴展至運動健康、移動辦公、智能家居等多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