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產業正成為科技領域的新熱點。從春晚舞臺上的機械舞者到各類創新賽事,這一賽道持續吸引著社會關注。行業預測顯示,2025年或將迎來人形機器人技術的爆發式增長,隨之而來的是人才市場的結構性變革。
在成都某工業機器人企業的實驗室里,技術人員正通過傳感器陣列記錄人類操作軌跡。"澆花這個簡單動作,如果固定位置和水量,數據采集只需十分鐘。但現實場景中花卉種類、擺放位置千差萬別,這就需要建立海量行為數據庫。"該公司副總經理鄧世海指著操作臺上的機械臂解釋道。據其透露,目前工業場景積累的數據僅能滿足基礎需求,企業不得不與專業數據機構合作,甚至考慮自建采集場景。
這種需求催生了全新職業——機器人數據采集員。招聘平臺數據顯示,該崗位日薪普遍在100-280元之間,部分企業為兼職人員開出35元/小時的時薪。杭州某科技公司的招聘啟事顯示,應聘者需通過遠程操控設備完成疊衣、取物等日常動作,同時協助算法團隊進行數據清洗與標注。相較于其他技術崗位,該職位學歷門檻放寬至大專,部分企業甚至面向在校生開放實習機會。
行業擴張帶來的不僅是基礎崗位需求。智聯招聘最新報告指出,今年前五個月人形機器人領域招聘職位數同比增長409%,求職人數增長396%。某科技獵頭透露,其經手的案例中,來自AI和自動駕駛領域的技術人才占比超過六成。"視覺語言模型(VLA)在自動駕駛領域已有成熟應用,這類人才轉型機器人行業具有天然優勢。"該獵頭表示,有工程師跳槽后薪資實現翻倍,部分企業為爭奪985高校計算機、自動化專業畢業生,開出比傳統自動駕駛行業高50%以上的薪酬包。
企業間的數據競賽日趨激烈。智元機器人在上海建立的采集工廠覆蓋家居、餐飲等五大場景,采用"真人示范+機器人學習"的24小時輪班制。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董事長張睿睿透露,正在籌建的采集基地將設置工程、醫療等專業化場景,"雖然不要求工作經驗,但機電、控制專業背景的應聘者會更受青睞"。
技術迭代推動著人才結構升級。鄧世海觀察到,具備機器人算法研究經驗的應屆生往往手握多個offer,"這些學生大多參與過相關課題,對行業有基礎認知"。某互聯網企業招聘對比顯示,機器人方向的運動控制算法工程師薪資(5-8萬/15薪)較自動駕駛方向(4-4.5萬/15薪)高出約53%,且不強制要求工作經驗。
行業人才流動呈現明顯特征。除自動駕駛領域外,AI大模型方向的感知決策、推理專家也在向機器人領域遷移。"大模型技術在機器人路徑規劃、環境理解等方面有直接應用價值。"某創新中心負責人表示,這種跨領域人才流動正在重塑科技就業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