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近日發表文章指出,蘋果公司在最新秋季產品發布會上,選擇將宣傳重心從人工智能領域轉移至iPhone 17的硬件創新,這一策略調整取得了顯著成效。盡管在AI開發方面進展緩慢,但通過強化工程設計與用戶體驗,蘋果成功吸引了消費者的關注。
回顧去年iPhone 16的發布,市場曾對其寄予厚望,認為這將開啟由Apple Intelligence功能驅動的新增長周期。然而實際表現卻令人失望:AI功能的推廣不僅延遲上線,且在舊款機型上的兼容性差強人意。除了屏幕尺寸的微小調整和相機按鈕的營銷噱頭外,產品創新幾乎停滯,未能激發消費者的升級欲望。
時隔一年,蘋果憑借iPhone 17 Pro和17 Pro Max實現了逆襲。這兩款機型被業內評價為可與iPhone 4、5、6、X和12等經典機型比肩的里程碑式產品。其成功秘訣在于回歸工程本質,通過電池續航、機身耐用性、相機性能和配色等實質性改進贏得市場認可。與以往靠AI概念炒作不同,此次營銷完全基于真實功能,避免了“畫大餅”的質疑。
這種轉變實屬無奈。當前蘋果的AI技術仍明顯落后于谷歌、三星及中國廠商,在明年3月推出新版Siri和AI搜索功能前,已實質性退出AI競賽。但這種戰略收縮反而成為優勢——在基礎模型趨于同質化的背景下,蘋果選擇等待技術成熟后再入場,避免過早消耗資源。
市場反饋印證了這一策略的有效性。上周五至周六,全球蘋果門店迎來久違的客流高峰,iPhone 17 Pro系列成為銷售主力。盡管缺乏視網膜屏或Face ID級別的突破性功能,但該機型通過糾正前代缺陷(如棄用導致發熱的鈦金屬材質)和提升變焦、散熱等核心性能,成功激發了換機需求。Pro Max版本的續航提升和前置攝像頭優化,更被用戶視為“跨越式升級”。
同期發布的Air系列也引發關注,但其市場表現存在不確定性。輕巧設計吸引了早期嘗鮮者,但主流消費者對單揚聲器配置、電池續航和定價仍存顧慮。盡管銷量可能超過已停產的Plus和mini機型,但距離成為爆款仍有差距。
在假日購物季來臨前,iPhone 17 Pro系列為蘋果注入了強勁動力。盡管深藍色機型出現刮擦問題,但整體升級幅度仍超出華爾街預期。這證明即便在AI設備競爭加劇的背景下,通過聚焦硬件本質創新,iPhone依然能鞏固其作為消費者數字生活核心的地位。
當前蘋果正面臨多重挑戰:美國市場飽和、中國需求放緩、海外擴張壓力。但短期內,iPhone的市場地位仍難以撼動。按照規劃,蘋果將于2026年推出折疊屏機型,2027年發布全屏iPhone,而真正的考驗將在2028年前后到來——屆時meta、谷歌等對手的AI設備和AR眼鏡可能已占據市場先機,蘋果的無屏智能眼鏡和桌面機器人能否后來居上,將決定其能否延續智能手機時代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