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浦江創新論壇專題論壇上,一場以“AI量子:量子智能”為主題的討論引發廣泛關注。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期智研究院院長姚期智在論壇中指出,人工智能與量子計算機的深度融合,將推動計算能力突破人類認知的邊界,量子智能所釋放的潛能有望呈現指數級增長。不過他也強調,這一領域仍處于起步階段,其實際效果需要依賴量子計算機技術的進一步突破。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對算力的需求持續攀升。傳統計算能力受限于摩爾定律的物理極限,而量子計算憑借其指數級并行處理能力,成為突破現有算力瓶頸的關鍵方向。然而,量子計算自身也面臨挑戰,其中“量子糾錯”是核心難題之一。目前,操控單個量子比特進行計算時,往往需要多達十個輔助比特來完成糾錯過程。去年11月,谷歌推出的AlphaQubit神經網絡解碼器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思路。該解碼器通過機器學習數千個量子模擬樣本,直接支撐了谷歌“垂柳”量子計算芯片的研發。
量子計算的進步不僅帶來技術突破,也對現有密碼安全體系構成威脅。為應對量子時代的安全挑戰,美國早在2016年便啟動了“后量子密碼”標準設計工作。經過多輪篩選,基于機器學習問題的LWE(Learning with Error)算法最終成為后量子密碼標準的核心方案。姚期智認為,破解LWE算法能否被攻破的問題,將成為量子算法、機器學習與密碼學三個領域協同創新的重大突破點。
在姚期智看來,人工智能為量子計算注入新動能是未來發展的重要路徑。AI技術的引入不僅能夠提升量子計算機的比特數量和運算精度,還將推動兩個領域的同步發展。他以量子導航、量子雷達等新興應用為例指出,量子科技的發展不必等待量子計算機完全成熟,完全可以通過“沿途下蛋”的方式,利用新技術推動現有產業升級。
“幾乎所有諾貝爾獎級別的成果,最初都不是為了產業應用而誕生的。”姚期智在接受專訪時強調,量子計算的發展得益于物理學領域數十年的原始創新,這些成果在誕生時往往沒有明顯的經濟價值。他指出,能夠改變人類社會的顛覆性發現,通常源于頂尖科學家在未知領域的探索。以量子人工智能為例,雖然已有理論基礎,但仍有大量未知領域需要突破。
對于中國科技創新的人才培養,姚期智提出獨特見解。他認為,中國在人工智能應用領域已躋身世界前列,未來產業競爭力不容小覷,但在源頭創新方面仍存在人才缺口。原始創新需要的是“貴精不貴多”的頂尖人才,這類人才往往對探索未知充滿熱情,能夠在“從0到1”的艱難過程中保持專注。“我們不需要每個孩子都成為科學家,”他強調,“不同的人才可以通過差異化培養,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
2004年,姚期智放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職,全職回國投身人才培養。次年,他創立了清華學堂計算機科學實驗班(“姚班”)。二十年來,這個實驗班已培養出大批頂尖科技人才。“曾經,培養世界級科學家被視為奢望,”姚期智欣慰地說,“但現在,我們正在將這個目標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