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地球五十萬米的高空,衛星鏡頭捕捉到的影像究竟有多精細?帶著這樣的疑問,“紅星照耀中國·翱翔長空”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近日走進吉林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實地探訪這家商業遙感衛星領域的領軍企業。
走進長光衛星航天信息產業園,二期項目建設現場一派繁忙景象。據宣傳主管張宜坤介紹,該項目集衛星指控、數據處理、存儲及光學加工等功能于一體,建成后將成為支撐海量遙感數據存儲與應用的核心基地。“這里將承載從衛星數據接收、處理到最終應用的全流程。”他指著規劃圖說道。
作為國內首家商業遙感衛星公司,長光衛星近年來在衛星研制與數據開發領域持續突破。2024年以來,企業累計發射31顆各類衛星,其中9顆為“吉林一號”星座組網衛星。去年9月,該公司發布的“吉林一號”全球一張圖引發行業關注——這張覆蓋1.3億平方公里的影像圖,實現了除南極洲、格陵蘭島外全球陸地亞米級影像全覆蓋,0.5米分辨率影像占比超90%,云量控制低于2%。
“0.5米分辨率意味著衛星在50萬米高空能清晰捕捉地面0.5米見方的物體。”張宜坤解釋道,“就像用顯微鏡觀察地表,每個像素點對應實際地面50厘米×50厘米的區域。”這種超高精度使得衛星影像從“看得見”升級為“看得清”,為各行業應用提供了堅實基礎。
在數據大廳,工作人員演示了遙感技術的實際應用場景。通過“吉林一號”衛星傳回的影像,某地小麥長勢以不同色塊呈現:綠色代表長勢良好,黃色表示正常,紅色則提示需施肥或灌溉。“與歷史數據對比,今年紅色區域明顯減少,說明大部分農田狀態穩定。”張宜坤邊操作邊介紹,系統會自動生成包含作物長勢分析、重點關注區域的報告,為農業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目前,“吉林一號”衛星的應用已突破農業領域,在水利監測、環境保護、交通規劃、自然資源管理、城市規劃等多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從制作全球遙感地圖到融合人工智能技術,從延伸產業鏈到探索新型合作模式,長光衛星正通過技術創新不斷拓展衛星應用邊界,將原本遙不可及的太空數據轉化為推動地方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