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站內,四只小鼠的太空生活正有序展開。在航天員的悉心照料下,這些小鼠已順利度過五天太空時光,目前狀態良好。科研人員通過空間站視頻采集系統持續監測,發現小鼠們適應了微重力環境,行為模式與地面飼養時存在顯著差異。
針對實驗鼠的性別選擇問題,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研究員倉懷興在電視節目中解釋稱,實驗采用兩雄兩雌的組合方式,既考慮了動物行為學需求,也基于科學實驗的嚴謹性。地面飼養階段,雄鼠與雌鼠分別群居,經過長期適應性訓練后,異性別組合能更好模擬自然社交環境。倉懷興特別強調:"這種配置有效避免了同性別小鼠可能產生的領地爭斗,確保實驗數據的可靠性。"
實驗鼠種的選擇同樣經過深思熟慮。科研團隊最終選定黑鼠而非常見的小白鼠,主要基于其生理優勢。黑鼠具有更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和更健壯的體質,在300只候選鼠中,科研人員通過離心機訓練等篩選流程,選拔出既具備航天員體能素質、又保持良好社交行為的個體。這些"太空鼠"不僅身體健康,還能與同伴和諧共處,為長期空間生命科學研究提供了理想模型。
在太空飲食管理方面,科研團隊對鼠糧進行專項改良。新型鼠糧采用低氣味配方,減少密閉環境中的異味積聚;條柱狀設計配合適度硬度,既方便小鼠啃食磨牙,又有效控制食物殘渣漂浮。視頻記錄顯示,小鼠進食時頭部快速擺動,偶爾失手的食物碎塊會漂浮空中,但能迅速被捕捉吞食,展現出獨特的微重力環境進食技巧。
飲水系統設計同樣體現精密考量。每個實驗單元配備特制飲水裝置,小鼠通過輕舔出水口獲取水滴。這種溫和的飲水方式與進食時的活躍狀態形成鮮明對比。航天員需定期為實驗裝置補充水分,按計劃將在小鼠返回地球前進行最后一次補水作業,確保整個太空實驗期間的水分供應穩定。
科研團隊為小鼠制定了嚴格的作息制度。實驗艙內照明系統遵循北京時間早7點開燈、晚7點關燈的12小時循環模式,與地面飼養節律保持同步。視頻監測顯示,小鼠們已形成規律的作息:活動時搖頭晃尾攀爬探索,休息時或蜷縮就地入眠,或鉆入特制躲避窩。人工智能評價體系持續分析下行視頻數據,實現24小時無間斷狀態監測,為研究微重力對哺乳動物生物鐘的影響積累寶貴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