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商平臺價格戰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二手交易平臺轉轉做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決定——關閉其運營多年的C2C"自由市場"。這一決策背后,折射出企業對用戶信任的深度思考。"如果我們無法提供更好的服務,就應該坦誠面對",轉轉集團CEO黃煒在接受采訪時這樣解釋。從輕資產互聯網平臺轉型為"重運營"的新消費企業,轉轉通過質檢、上門服務、線下門店等舉措,正在探索破解二手交易信任難題的新路徑。
當被問及關閉C2C業務的考量時,黃煒坦言這源于企業定位的轉變。"現在的轉轉不再是一家純粹的互聯網公司,而是新消費企業",他指出,團隊經過反復評估發現,現有資源已集中投向C2B2C模式,導致C2C業務難以獲得足夠支持。"當用戶選擇我們的理由不再成立時,停止服務反而是更負責任的選擇",這種自我革新需要極大的勇氣。
C2B2C模式的核心在于構建買賣雙方之間的信任橋梁。黃煒解釋道,二手交易中消費者需求呈現明顯分層:高價值商品如手機、奢侈品等,用戶更看重質檢報告和售后保障;低價值物品則更追求交易效率。轉轉通過平臺介入,既讓買家獲得可靠商品,又為賣家降低交易風險,這種分層服務正在重塑二手交易生態。
面對二手商品非標化的天然屬性,轉轉選擇用標準化破局。"每件二手物品都帶著前主人的使用痕跡,買賣雙方認知差異巨大",黃煒認為,只有通過專業質檢將商品信息透明化,才能建立可持續的信任機制。為此,企業組建了2500多人的質檢團隊,覆蓋數碼、奢侈品等多個品類,用技術手段縮小認知鴻溝。
從線上質檢到線下門店,轉轉的"重運營"策略引發行業關注。黃煒透露,最初推出質檢服務時,團隊發現郵寄交易容易產生糾紛,于是開發出上門回收業務;當意識到線下場景對建立信任的重要性后,又將門店開進購物中心。"這些決策都不是預先規劃的,而是根據用戶反饋逐步迭代",他強調,所有投入都指向同一個目標:讓二手交易更可靠。
在技術投入與線下擴張的平衡問題上,轉轉展現出務實態度。"消費者需要質檢,我們就建團隊;需要面對面交易,我們就做上門服務;需要改變對二手的偏見,我們就開實體店",黃煒認為,所謂"重"與"輕"的區分沒有意義,關鍵在于能否解決實際問題。這種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思維,正在重塑企業的運營邏輯。
關于企業定位的轉變,黃煒回顧了認知升級的過程。"過去我們總想用互聯網思維改造行業,現在發現互聯網應該是解決問題的工具",他指出,當行業進入下半場,競爭重點應從流量爭奪轉向價值創造。轉轉選擇成為供給型平臺,正是希望通過提供優質商品和服務,跳出價格戰的紅海。
談及電商行業持續的價格內卷,這位互聯網老兵流露出憂慮。"2025年還能看到大型企業在打補貼戰,這既讓人振奮又令人困惑",黃煒認為,多年競爭未能催生被廣泛認可的自主品牌,說明價格戰并非產業升級的有效路徑。"如果始終在同質化競爭中打轉,企業最終能留下什么?"這個發問,直指行業發展的深層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