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許多熱愛戶外探險的游客而言,在偏遠山區遭遇手機無信號的尷尬場景并不陌生。當掏出手機想與外界分享美景或緊急求助時,屏幕上刺眼的“無服務”提示總讓人無奈。不過,這種狀況即將迎來改變——蘋果公司正加速推進iPhone衛星通信功能的全面升級,計劃將這項原本僅用于緊急救援的技術拓展至日常通信場景。
蘋果的衛星通信布局始于十年前,當時公司曾設想用衛星網絡替代地面基站,實現全球無縫覆蓋的通信服務。受限于技術成熟度,這一宏大愿景被拆解為分階段目標。三年前iPhone 14首次搭載衛星緊急求救功能,去年又通過系統更新支持無網環境下的iMessage文本傳輸。今年新發布的Apple Watch Ultra 3更將衛星通信能力延伸至可穿戴設備領域,逐步構建起多設備協同的通信生態。
根據供應鏈消息,蘋果內部正在開發多項突破性功能:開放衛星通信API接口允許第三方應用接入、在蘋果地圖中集成衛星導航服務、支持圖片傳輸的增強版iMessage,以及突破使用場景限制的“無感連接”技術。最引人注目的是明年iPhone將搭載的5G非地面網絡(NTN)硬件,這項技術可使地面基站通過衛星中繼擴大覆蓋范圍,為偏遠地區提供基礎網絡支持。
在衛星服務供應商選擇上,蘋果當前合作伙伴Globalstar面臨設備老化問題。這家擁有24顆低軌衛星的企業雖能滿足基礎需求,但難以支撐高速數據傳輸等進階功能。與之形成對比的是SpaceX旗下的Starlink,其正在部署的第三代蜂窩網絡衛星計劃通過頻段適配技術實現與智能手機的直接通信,這項技術若能成熟,將徹底改變衛星通信的使用方式。
蘋果與Starlink之間曾有過短暫交集。在iPhone 14研發階段,馬斯克曾提議由SpaceX獨家提供衛星服務,但蘋果最終選擇與Globalstar簽訂長期合作協議。隨著Starlink加速布局移動通信領域,這種合作關系面臨重新評估。近期日本KDDI和加拿大Rogers運營商宣布,將為特定型號Apple Watch提供Starlink付費短信服務,這被視為雙方潛在合作的試探性舉措。
手機廠商對衛星通信的探索可追溯至上世紀90年代。摩托羅拉主導的“銥星計劃”雖因成本過高和地面網絡競爭而失敗,但其技術理念深刻影響了后續發展。當前華為等國產手機廠商已實現衛星通話和圖片傳輸功能,在通信能力上領先蘋果。不過蘋果通過系統級整合和生態構建,正在開辟差異化競爭路徑——將基礎衛星服務作為免費功能提供,進階服務則通過第三方運營商實現,這種模式既規避了運營商監管風險,又保持了用戶體驗的連貫性。
在常規通信場景下,手機廠商也在探索補充方案。國產手機普遍搭載的“無網通信”功能,通過藍牙直連或設備接力實現近距離信息傳輸,有效解決了地下車庫、密集樓宇等弱信號區域的通信難題。蘋果2018年曾計劃推出類似“對講機”功能,后因基帶芯片切換擱置。隨著自研C系列基帶芯片的量產,這項功能有望在下一代設備中回歸,與衛星通信形成互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