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機普及的今天,CMOS圖像傳感器(CIS芯片)已成為手機拍照功能的核心部件。這種芯片如同人眼的視網膜,其性能直接決定了成像質量。然而,長期以來,中國雖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生產國,卻在CIS芯片領域長期受制于人,尤其是中高端市場幾乎被國外企業壟斷。如今,這一局面正在被中國企業徹底改寫。
今年以來,多款國產手機的新機型引發市場關注。非洲手機品牌傳音推出的Infinix Note 50,以及vivo發布的Y500系列,均搭載了國產企業格科微自主研發的5000萬像素CIS芯片。盡管5000萬像素尚未觸及行業技術巔峰,但格科微憑借全球出貨量第二的成績,向世界證明了中國企業在半導體領域的突破能力。這家成立僅二十余年的企業,正以驚人的速度改寫著行業格局。
1985年,趙立新以全國青少年創新發明一等獎的成績被保送至清華大學無線電系。這個培養了十余位半導體行業領軍人物的院系,為他日后的創業奠定了堅實基礎。碩士畢業后,他先后在新加坡特許半導體、美國硅谷ESS公司等企業從事研發工作,積累了蝕刻工藝、CMOS傳感器開發等核心技術經驗。2000年,夏普推出全球首款拍照手機,敏銳的趙立新立即意識到CIS芯片的巨大市場潛力。當時已持有十余項相關專利的他,毅然決定回國創業。
2003年,37歲的趙立新與兩位清華校友共同創立格科微。初期融資600萬美元對于芯片行業而言只是杯水車薪,他選擇與中芯國際建立戰略合作,將公司設立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的簡易工棚內。創業初期條件艱苦,工棚內螞蟻成群,團隊每天開工前都要先清理桌面。趙立新曾對妻子坦言:"如果失敗,我們就退出這個行業。"這種破釜沉舟的決心,支撐著團隊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
公司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初期嘗試高端產品設計受挫后,趙立新果斷調整戰略,從30萬像素產品切入市場。2005年,格科微成功推出首款商業化CIS產品,采用當時國內尚處于實驗室階段的"三晶體管"工藝。這款產品恰好趕上國內攝像頭市場爆發期,當年銷量突破1600萬顆,銷售額超500萬美元。2007年iPhone問世后,手機拍照功能進入快速發展期,格科微緊隨行業趨勢,逐步將產品線擴展至200-500萬像素領域。
技術突破的過程充滿挑戰。研發200萬像素產品時,首片晶圓2000顆芯片中僅1顆達標,良率僅0.05%。趙立新帶領團隊通過工藝創新,不僅將良率提升至95%以上,還使成本降低35%-50%,性能提升40%。面對國際巨頭的價格戰,格科微以低成本優勢反守為攻,最終在中低端市場占據主導地位。2014年,公司CIS芯片出貨量達9.4億顆,銷售額突破3.5億美元,成為國內市場出貨量冠軍。
在鞏固CIS芯片優勢的同時,格科微將核心技術拓展至LCD驅動芯片領域。2010年設立的顯示驅動產品線,到2019年已實現4.2億顆出貨量,成為大陸唯一躋身國內前五的供應商。2020年,公司年營收近65億元人民幣,CIS芯片出貨量突破20億顆,登頂全球出貨量榜首。然而,按銷售收入計算,公司僅位列全球第四,與索尼等國際巨頭存在顯著差距。這種"量第一、質落后"的現狀,促使趙立新啟動新的戰略轉型。
2021年,格科微在科創板上市,募集資金35.93億元全部投入"12英寸CIS集成電路特色工藝研發與產業化項目"。公司同步推進模式轉型,從Fabless(無晶圓廠)向Fab-Lite(輕晶圓廠)模式升級,在上海臨港新建12.2萬平方米的制造基地。這一轉型使公司能夠更主動地掌控高端產品制造流程。2023年,臨港工廠正式投產,OPPO Reno12海外版、vivo Y300 Pro等熱門機型相繼采用其中高端產品。
技術突破與產能升級帶來顯著成效。2025年三季報顯示,公司前三季度營收57.23億元,同比增長25.66%。其中1300萬像素以上產品收入達10億元,3200萬及以上像素產品出貨量超4000萬顆。臨港工廠目前基本滿產,高像素產品收入占比已超40%。公司正著力開拓汽車CIS業務,已突破車規級封裝工藝技術瓶頸。趙立新表示,隨著高端產品量產推進,實現30億美元營收目標指日可待。
從簡易工棚到現代化工廠,從30萬像素到5000萬像素,格科微的成長軌跡印證了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崛起之路。如今,這家成立22年的企業正與創始團隊共同謀劃新的目標:躋身全球半導體企業前五強。這個愿景背后,是無數個日夜的技術攻關,是產線上的精密操作,更是中國科技工作者對"第一"的不懈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