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反內卷政策成為貫穿產業鏈的共識性導向,資本市場對中游行業的配置價值再評估進程顯著加快。作為典型的中游周期板塊,化工行業因其獨特的供需結構和政策敏感性,近期成為機構投資者重點研究的領域。國投瑞銀基金經理湯龑從產業邏輯、政策路徑、市場時機三個維度,系統闡釋了反內卷背景下化工行業的投資框架。
針對政策層面為何聚焦中游行業的問題,湯龑指出,產能利用率差異和利潤增速分化構成核心依據。數據顯示,上游行業經供給側改革后產能利用率提升至80%左右,而中下游僅維持在70%區間;利潤表現方面,有色金屬、非金屬礦采選等上游領域保持正增長且盈利處于歷史高位,中下游行業則普遍面臨盈利壓力。這種結構性矛盾促使政策資源向中游領域傾斜,光伏、汽車、快遞等行業已率先出臺具體措施,形成從官方表態到行業落地的完整政策鏈條。
在化工行業受益邏輯的解析中,湯龑構建了雙路徑分析模型。主動型路徑依托行業自律機制,以有機硅、滌綸長絲、TDI等子行業為代表,這些領域具備集中度高、協同挺價成本低、現有產能開工率高但盈利水平低的特點,部分企業已通過協會平臺開展價格指導嘗試。被動型路徑則依賴行政強制手段,純堿、農藥等子行業將面臨裝置技改和產能置換,具體措施包括淘汰服役超20年的石化裝置、實施農藥"一藥一證"登記制度,同時嚴控新增項目審批和地方招商引資行為。
供需兩端的結構性改善構成化工行業核心投資邏輯。供給端呈現三大特征:在建工程增速連續兩個季度環比下降,2024年多個子行業產能增速轉負;反內卷政策通過產能約束降低龍頭企業擴張意愿;市場對過剩產能的估值存在認知偏差,若價格出現趨勢性抬升,前期過剩產能可能迎來價值重估。需求端存在顯著錯配修復空間,2021-2024年氨綸、滌綸等化工品需求保持5%-10%增速,但價格持續低迷,反內卷政策若能有效落實,僅下游補庫存需求就可能帶來5%-10%的增量,疊加房地產邊際改善和海外降息周期,需求端存在多重改善預期。
關于當前配置時機的判斷,湯龑提出三大支撐要素。周期股股價通常領先商品價格反應,行業可能已進入預期修復階段;估值與商品價格呈現"雙低"特征,基礎化工、石油石化行業市盈率分位數處于歷史極低水平,化工品價格分位數多在20%-30%;資金布局呈現積極信號,近期板塊關注度持續提升,市場情緒逐步轉向樂觀。這些因素共同構成當前時點的安全邊際。
對于下半年市場走勢,湯龑強調需區分情緒影響與基本面驅動。當前市場存在將本輪反內卷與供給側改革簡單類比的現象,但煤炭、有色、鋼鐵等上游行業在前期改革中已完成產能結構調整,當前盈利水平不具備大規模反內卷條件。本輪政策更應關注光伏、新能源車及化工部分子行業等產能過剩領域。在持倉策略上,將堅持"性價比優先"原則,對價格高位、基本面轉弱品種保持謹慎,重點關注草甘膦、有機硅、多晶硅等尚未充分定價的中游周期品,同時根據基本面變化動態優化持倉結構。
在風險控制層面,湯龑特別提示需關注中游供給改革對上游的潛在影響。若上游板塊情緒持續過熱,基金將適時調整倉位比例。對于投資港股通標的的基金產品,需額外評估匯率波動和境外市場風險。投資者在選擇基金時,應充分理解不同類型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征,股票型、混合型、商品型等基金的收益預期與風險程度存在顯著差異,需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進行匹配。
基金投資領域存在多重風險維度,既包括市場波動、管理效能等常規風險,也涵蓋巨額贖回、技術故障等特定風險。定期定額投資雖能平滑成本,但無法規避投資本質風險。對于養老目標基金等特殊產品,投資者需明確"養老"名稱不構成收益承諾。基金管理人承諾勤勉盡責,但不保證最低收益,過往業績不代表未來表現。投資者決策前應詳細研讀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等法律文件,充分評估自身風險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