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浦江創新論壇·青年創新講壇Youth HUBS的圓桌討論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副校長鄭海榮的一句“現在科研很卷”,瞬間引發了在場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共鳴。這場聚焦青年創新的對話沒有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直面“帽子”困境、成果轉化難題等現實挑戰,展現了新一代科研人破局突圍的決心。
“‘后浪’不是威脅,而是創新的生力軍。”鄭海榮以數據佐證觀點:我國“十四五”期間60%的重大項目由青年主導,諾貝爾獎得主中超半數在30歲前取得突破性成果。他特別強調,在腦科學、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青年群體的敏銳感知力和冒險精神正是突破“無人區”的關鍵。哈爾濱工業大學熊健教授對此深有感觸:“如今科研條件遠超以往,國際舞臺也為青年提供了更廣闊的施展空間。”
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生邱月淇的發言道出了交叉學科研究者的普遍困境:硬件開發、信號處理、圖像分析等多線并進的同時,還要應對論文發表、基金申請的雙重壓力。“評價體系能否更包容?我們既想埋頭搞轉化,又怕考核不達標。”這種焦慮在大連理工大學隋天舉主任的團隊中得到了破解。他們通過“去PI制”改革,賦予青年科研者資源調配權,在工業智能體項目中實行“失敗風險共擔、收益優先分配”機制,讓年輕人真正成為創新主角。
當技術探索進入“無人區”,前路無參照的困境愈發凸顯。腦回躍變聯合創始人梁馨方以腦機接口技術為例,指出從實驗室到市場的“死亡之谷”包含雙重考驗:概念驗證階段需要大量試錯,而市場推廣階段則面臨應用場景模糊、資本信心不足等難題。“但正是在無人領航的領域,青年才有可能成為定義規則的人。”她所在團隊將人工智能與腦科學深度融合,正是看中了這片尚未被充分開墾的創新沃土。
如何跨越成果轉化的鴻溝?熊健教授用六個字概括經驗:“真問題,真答案”。他以輕質復合材料研究為例,強調科研必須扎根工程一線:“青年不能只做論文工匠,要深入制造車間、設計部門,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找到研究方向。”他回憶起早年為獲取第一手數據,常需乘數十小時火車前往三線工廠調研的經歷,“這些接地氣的實踐,讓研究始終保持著生命力”。
在鄭海榮看來,破解“內卷”需要系統性的制度設計。“不能一邊高呼青年重要,一邊讓他們為職稱、考核焦頭爛額。”他指出,待遇保障、評價機制、成長通道等現實問題若得不到解決,再高的情懷也難以持續。這種觀點與隋天舉團隊的實踐不謀而合——當中心主動承擔創新風險,將成果署名和收益分配向青年傾斜時,團隊的持續創新力得到了顯著提升。
這場持續三小時的對話,最終落腳在“內驅力”的塑造上。熊健教授特別強調,家國情懷是超越短期利益的深層動力:“當科研目標與國家需求同頻共振時,青年自然會迸發出更持久的創新能量。”這種觀點得到了在場者的廣泛認同,也預示著中國科技創新正在形成“以青年為主體、以問題為導向、以情懷為驅動”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