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浦江創新論壇·人工智能賦能科學研究專題論壇上,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首席科學家周伯文將思考聚焦于AGI for Science領域,提出了“AGI for Science之六問”,引發學界廣泛關注。
周伯文以“預估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創造未來。把握‘被高估’的當下,投身‘被低估’的遠方”為開場,闡述了人工智能在科學探索中的定位。他指出,人工智能正加速拓展知識邊界,但科學探索的羅盤始終由人類的心靈、好奇心與價值指引。
第一問聚焦“邊界之問”:所有科學問題是否都能被人工智能解決?周伯文以數學領域為例,類比百年前數學界關于“機械化解決”的探討,提出人工智能在科學問題上的能力邊界仍需探索。
第二問涉及“預測之問”:AI的預測能力是否全面超越現有計算方法?周伯文認為,科學的關鍵特征是能否準確預測系統將要發生什么。他舉例,AI雖能預測蛋白質結構,但尚難以通過分析模型本身來獲取關于蛋白質折疊的新認識,這表明AI在全新復雜問題上的能力存在瓶頸。
第三問探討“語言之問”:對于科學表征,如何超越自然語言?周伯文指出,科學中自然語言的挑戰在于“表達”和“理解”兩個層面——能否捕捉自然界行為方式,能否以人類理解方式呈現。他提出,在自然語言與多模態基礎上,需要探索加強形式化表征的方法。
第四問關注“交叉之問”:AGI4S不只在于AI與其他學科交叉,還能帶來新融合?周伯文解釋,AGI for Science的價值不僅限于AI與單點學科的交叉賦能,更在于加速多學科融合、激發新科學。
第五問提出“驗證之問”:如何判斷AI有能力做出重大科學發現?周伯文設想了一個假想實驗:如果把AI的知識截止在1905年(狹義相對論發表后),它能否快速融合此前學界已發現的黎曼幾何等理論,由此獨立推導出廣義相對論?他強調,“科學研究”是研究者、研究工具和研究對象一切關系的總和,要實現相對論級的突破,需要AI發揮系統性作用。
第六問探討“新科學之問”:AGI將輔助更多學科發展“精確”視角?周伯文認為,AGI的潛力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提供新的分析視角與精確度量工具;二是助力大模型“可重復實驗”模擬與推演。
本次專題論壇以“解鎖科學發現‘革命的工具’”為主題,會上成立了科學智能戰略科技力量聯盟,旨在推動人工智能與科學研究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