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全國科普月期間,一場以“科技改變生活,創新贏得未來”為主題的科普活動在楊浦區圖書館舉行。上海交通大學主動健康戰略與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吳家睿教授作為特邀嘉賓,通過解讀其著作《新科學時代的思考》,帶領聽眾走進當代科學發展的前沿領域。
20世紀的科學研究以“還原論”為主導,這種將復雜系統拆解為簡單要素的研究方式,曾深刻影響了生命科學領域。科學家們認為,只要將生命活動分解到分子層面——如DNA和蛋白質,就能從微觀推及宏觀,實現對生命現象的全面理解。基于這種理念,現代醫學長期致力于在分子水平上尋找疾病根源,通過靶向治療解決健康問題。
然而,這種碎片化的研究模式逐漸暴露出局限性。吳家睿教授指出,傳統生命科學專注于個別基因或蛋白質的功能,卻忽視了生命體作為復雜網絡的整體性。這種局限在腫瘤研究領域尤為明顯:盡管人類投入40年努力,仍未在“攻克癌癥”的戰役中取得決定性勝利。
當前科學界已形成共識:生命不是零件的簡單拼湊,而是由多層次、多維度相互作用構成的動態系統。這種認知轉變推動了研究方法的革新。吳家睿形象地將現代科研手段稱為“十八般武器”:既包括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等傳統工具,也涵蓋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等新興組學技術,更依賴計算機科學和數學建模來處理海量數據。科學家們正嘗試從全局視角解析生命規律,而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則為此類整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范式。
大規模生命研究產生的數據洪流,正推動生物學進入大數據時代。這一變革帶來了研究范式的根本轉變:從假設驅動轉向數據驅動。過去,科學家通過提出假設、設計實驗來獲取單一結論;如今,單個研究項目產生的數據可能衍生出多項成果。以英國生物銀行為例,該數據庫收集了50萬志愿者的健康信息,自2011年建成以來已支持全球6000多個研究項目,產出上萬篇學術論文,顯著推動了生命科學進展。
中國科學家也在積極參與這場研究變革。吳家睿透露,其團隊承擔的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專項,計劃收集100萬中國人的基因組、蛋白質組和代謝組數據,通過多維大數據驅動開展精準健康研究。這種研究模式不僅改變了科學發現的方式,也重塑了學術交流的格局。
“大數據驅動的研究具有天然開放性。”吳家睿解釋道,這種開放性體現在兩個方面:大型研究項目的成果共享,以及“預印本”等新型發表形式的普及。科學家可以在研究尚不完備時提前公布發現,促進全球學術合作,加速科學突破的進程。
在吳家睿看來,互聯網技術已深刻改變了人類社會,而大數據驅動的人工智能將帶來更劇烈的變革。面對日益復雜的世界,培養復雜性思維成為應對挑戰的關鍵。只有理解系統的多層次互動,才能在這個快速演進的時代中找到方向。
本次活動由楊浦區圖書館“靜思講壇”與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哲人石七堂課”聯合主辦,通過學術分享與公眾對話,搭建了科學傳播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