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近日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完成備案,宣布對11萬輛SU7標準版車型實施召回。此次召回通過OTA遠程升級方式,旨在消除L2高速領航輔助駕駛功能存在的潛在安全隱患。根據召回公告,部分車輛在開啟該功能時,對極端特殊場景的識別、預警和處置能力存在不足,若駕駛員未及時介入操作,可能增加碰撞風險。
此次召回行動嚴格遵循2025年2月25日工信部與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召回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的通知》。該文件明確要求,車企通過OTA方式消除產品缺陷時,必須按照《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實施辦法》規范實施。此前,特斯拉、比亞迪等車企也曾采用類似備案召回方式處理產品問題。
配合召回行動,小米同步推出SU7秋季大版本OTA更新,重點提升輔助駕駛安全性和用戶體驗。更新內容包括:優化大車避讓與繞行功能,提前識別壓線大車并完成車道內偏移;新增“動態車速”功能,在雨天、夜間等復雜環境下自動調整輔助駕駛目標車速;優化速度控制策略,結合道路和交通環境動態調整車速;新增“誤加速抑制輔助(MAI)”功能,降低誤踩油門風險;優化DMS駕駛員監測系統,取消行程中重復彈窗提示。
此次功能升級與正在征求意見的《智能網聯汽車組合駕駛輔助系統安全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高度契合。該標準有望填補我國在駕駛輔助系統強制性安全規范方面的空白,為產品準入、質量監督及事后追溯問責提供統一技術依據。
數據顯示,2025年1-7月,國內配備組合駕駛輔助系統的新車銷量達775.99萬輛,同比增長21.31%,滲透率升至62.58%,較去年提升6.5個百分點。目前,超過六成新車已搭載駕駛輔助功能。車企為吸引消費者,普遍采用“高階智駕”“零接管”“有路就能開”等宣傳語,但消費者往往難以區分駕駛輔助與自動駕駛的界限,容易淡化系統局限,導致脫手、分心等危險行為,進而引發事故。
工信部近日公開征求意見的《智能網聯汽車組合駕駛輔助系統安全要求》對相關技術規范作出詳細規定。標準將系統分為基礎單車道(高速LCC、ACC、車道保持)、基礎多車道(高速打燈自動變道)和領航組合駕駛(NOA、車位到車位)三類,分別設定安全要求。測試涵蓋場地、道路、文件檢驗等46個場景,并引入故障注入與干擾測試。若車輛支持夜間輔助駕駛,需進行夜間道路測試。
在數據記錄方面,標準強制要求車輛安裝組合駕駛輔助數據記錄系統,記錄碰撞事件、駕駛員操作、傳感器狀態等信息。存儲能力要求:I型設備需記錄≥2500次事件,II型設備需存儲≥8小時連續數據。數據需支持司法取證,同時兼顧隱私與網絡安全。
針對駕駛員監測,標準規定:手部脫離方向盤5秒提示,10秒升級提示;視線脫離5秒提示,3秒升級,升級后5秒內強制要求接管;若多次脫離,應禁用系統至少30分鐘。
業內普遍認為,新標準要求嚴格,過去車企推崇的仿真模擬需明確仿真與實體的相關性,并經過安全驗證、仿真和場地試驗,開發周期預計延長近半年。強制配備的數據記錄系統使事故責任可追溯,車企難以再以用戶誤操作為由輕易免責。
短期來看,新規可能引發車企和輔助駕駛供應商的整合與洗牌。開發周期延長或導致輔助駕駛系統軟件成本上升,新功能推出速度放緩。但長期而言,更安全、可靠的輔助駕駛系統將惠及整個出行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