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七個月,中國家電出口數據令不少人感到意外。空調出口量增長4.1%,冰箱增長2%,洗衣機增長5.3%。上半年,中國對全球家電產品累計出口687.8億美元,同比增長6.2%。其中,意大利進口中國白色家電超過17.4億美元,同比增長9.8%。在德國柏林國際消費電子展上,中國參展企業達到764家,創下歷史新高,占參展商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
盡管近年來美國和歐洲不斷設置貿易壁壘,但中國家電業依然實現了突破。這背后,是中國家電企業從國內市場轉向全球市場的戰略調整。2018年后,隨著中國房地產市場降溫,家電市場也面臨壓力。一方面是消費增速放緩,另一方面是新興品牌在細分領域的沖擊。傳統家電廠商選擇降價競爭,通過優化供應鏈降低成本,提升市場占有率。
經過幾年的整合,海爾、美的、格力等頭部企業占據了市場主導地位。2020年后,行業開始反思低價競爭的弊端,轉向技術和服務競爭。此時,“價低質優”已成為中國家電業的基本特征,但也迫使企業尋求新的增長空間。海外市場成為重要選擇,尤其是在東南亞、中東和拉美等地區。
東南亞擁有約6.9億人口,家電市場仍處于普及階段。冰箱、洗衣機等大家電年增長率達7%-9%。中東市場在2022-2024年家電零售復合年增長率約為5.5%。這些市場雖然文化背景不同,但消費需求明確。例如,中東消費者在齋月前后購買冰箱,為開齋節準備食品,甚至在節后購買家電作為禮物。
全球化布局也是應對貿易摩擦的必要舉措。幾年前,一個40英尺集裝箱從中國運往美國的運費從約1500美元飆升至超2萬美元。高昂的物流成本迫使企業將供應鏈延伸至海外。海爾已在全球布局143個制造中心,美的擁有超過40個主要生產基地。海信在南非的工業園覆蓋非洲市場,并將產品銷往歐洲;TCL則在墨西哥建廠,進軍北美市場。
品牌出海與單純的產品出口不同。后者屬于“外貿”,而前者需要在海外建立供應鏈,并在特定市場擁有話語權。中國制造業擁有完整的供應鏈體系和成本優勢,但海外擴張也面臨挑戰。例如,越南北部工業園區租金已漲至約35-38元人民幣/平方米/月,是東莞東山湖地區廠房租金的兩倍。墨西哥的工業用電價格也達到1.2元/度。
適應當地氣候和文化也是難題。中東氣候炎熱干燥,沙塵頻繁,對家電品質要求極高。一般家電需在-7℃至43℃正常工作,但中東標準要求最高耐受溫度達65℃。格力的“沙漠王”空調能在55℃高溫下以100%功率運行,在阿聯酋市占率高達31%。東南亞氣候濕熱,家電需具備耐腐蝕、耐鹽蝕涂層,大容量冰箱市場增速迅猛。
資本運作成為企業快速布局的關鍵。2007年,日本三洋電機因財務造假陷入困境,次年被松下收購。2011年,松下將三洋的白電業務以約100億日元賣給海爾,包括1200項專利和相關技術,以及“SANYO”品牌在東南亞部分國家的使用權。這幫助海爾彌補了高附加值產品研發的短板,并為東南亞市場拓展奠定基礎。
2016年,海爾以55.8億美元收購通用電氣(GE)家電業務,獲得4個全球研發中心、超過1000項專利,以及在智能溫控、節能等領域的領先技術。GE家電在北美擁有近20%的市場份額,發明了第一臺氣密性家用冰箱、第一臺全自動洗衣機和第一臺室內空調器。通過收購,海爾成為北美市場的重要參與者。
美的也通過收購實現快速壯大。自2007年起,美的陸續收購小天鵝、東芝家電、德國庫卡。東芝擁有140年歷史,在變頻技術、節能、靜音等方面積累深厚,品牌專利技術5000多項。美的整合其研發和設計環節,并結合中國高效供應鏈,讓東芝在約2年內實現扭虧為盈。庫卡機器人則升級了美的的產線,并開拓了B端業務,為大眾汽車、特斯拉等企業提供智能化產線。
研發投入是品牌升級的核心。海爾的研發經費為107.4億元,占營收3.8%;美的是162億元,占營收4.4%。相比之下,許多品牌一年的研發費用不及它們的零頭。從賣產品到建生態,中國家電企業需要商業邏輯和頂層戰略的升維,同時減少路徑依賴,強調資源重整。這不僅是長期的投入與堅持,更是膽量與毅力的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