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前,美國資管行業曾涌現出喬治·索羅斯、彼得·林奇等一批傳奇基金經理,他們憑借個人能力在市場中創造了輝煌業績。然而,近三十年來,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行業逐漸從強調“個人”轉向強調“平臺”,明星基金經理的影響力逐漸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平臺、策略與流程的精細化運作。
這種轉變并非偶然。90年代后,美股市場逐漸成熟,增長放緩,機構不得不推進商業模式轉型,主動管理更加注重精細化、系統化。中國資管行業雖然相對年輕,但也面臨著類似的挑戰。當投資從“押注式”的藝術轉變為需要精密配合的系統工程時,僅靠個體的努力已難以滿足投資者長期的托付,也難以回應行業自身發展的深層需求。
海外成熟資管行業的發展歷程表明,從依賴明星基金經理的個人能力轉向依靠“工業化”的投研體系,是行業進化的普遍路徑。這種“工業化”并非傳統認知中機械刻板、缺乏溫度的流水線操作,而是以專業人才為根本,通過構建高效協同的系統化機制,賦能個體基金經理,實現公司整體投研能力的戰略性提升。
中歐基金在2023年便提出了資管“工業化”理念,經過近三年的升級,其體系已初顯成效。以中歐科技戰隊為例,該團隊對科技領域的研究觸達整個產業鏈,從上游的半導體、AI硬件,到中游的大模型,再到下游應用端的消費電子、機器人、智能駕駛等,均有涉及。通過團隊成員對科技行業更早布局、更廣泛覆蓋,為建立領先于市場的認知筑牢基礎;依托清晰的專業化分工與高效的流程化協作,確保對細分領域的研究能持續向深度推進;憑借平等開放的內部溝通機制,實現產業信息的及時共享。
基于這套獨特的“工業化”組織模式,中歐科技戰隊的投資業績顯著超越比較基準。截至2025年8月31日,馮爐丹管理的“中歐數字經濟A”近一年收益率達到232.23%,同期業績比較基準為69.25%;邵潔管理的“中歐智能制造A”收益率為133.62%,比較基準為64.62%;鐘鳴管理的“中歐內需成長A”收益率為94.77%,比較基準為31.87%。杜厚良管理的“中歐信息科技A”成立僅半年,收益率也達到76.38%,同期業績比較基準僅為18.60%。
中歐基金權益研究部副總監兼科技組組長杜厚良表示,構建這支團隊的核心邏輯源于對科技行業“快速變化、高速發展”特性的深刻理解。團隊成員均為理工科教育背景或產業實踐經歷,能夠以前瞻性視角探索行業演變。通過融合專業化能力與前瞻性視野,團隊致力于構建“工業化”運作模式,從而實現對科技產業觀點的持續、高效輸出。
這種模式的核心價值在于打破傳統投研模式的局限,建立清晰的專業化分工,讓每位基金經理聚焦細分賽道深耕,成長為特定領域的“技術專家”。例如,馮爐丹專攻人工智能方向,邵潔專注硬件領域,鐘鳴則致力于智駕以及人形機器人的研究。團隊中還有深耕電子與計算機賽道的劉金輝,聚焦傳媒互聯網領域的王穎,以及新能源車光伏和大制造研究出身的基金經理如代云鋒、劉偉偉等。
研究員的支撐同樣關鍵。以本輪科技股行情為例,在一次針對光模塊出貨量的研究中,負責跟蹤產業鏈上、中、下游的三位研究員進行分工協作,通過三方信息進行交叉驗證,形成了對這一產業更全面和精準的研判,最終實現從挖掘機會到完成配置的高效轉化。
為了獲取超額收益,中歐科技戰隊早在2023年下半年就前瞻性地增設了AI研究員和人形機器人研究員崗位。如今,團隊已組建起一支12人的專業研究員隊伍,覆蓋計算機、傳媒、通信、電子、互聯網及半導體等多個領域,為投研決策提供扎實的產業支撐。
中歐科技戰隊的實踐充分證明,在當前技術迭代加速、應用場景不斷裂變的雙重沖擊下,僅依靠單個基金經理的能力已難以持續捕捉市場機遇、應對行業變化。構建一套系統化、標準化的“工業化”投研體系,成為資管機構在科技領域保持競爭力的必然選擇。隨著團隊對科技全產業鏈研究的不斷深化、基金經理與研究員協同機制的持續優化,以及對AI、人形機器人等前沿賽道前瞻性布局的落地見效,中歐基金的“工業化”進程正穩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