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曾被視為嚴謹與創新的結合體,但近期一位資深汽車博主卻對行業內的“大定”模式提出了尖銳批評。他指出,這一原本旨在優化生產與用戶匹配的機制,如今已淪為車企制造營銷泡沫的工具。
“大定”模式最初的設計邏輯十分清晰:用戶通過支付定金鎖定購車權益,車企則根據訂單數量精準安排生產,既避免庫存積壓,又能提升用戶體驗。然而,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白熱化,這一模式逐漸被異化為“數據競賽”的武器。
博主列舉了多個令人瞠目的案例:某品牌從宣稱“24小時訂單破萬”到“3小時破萬”,最終演變為“7分鐘破5萬”;另一品牌更是在新車鋼板尚未完成沖壓時,就通過發布會和PPT宣布“1分鐘訂單破10萬”。這些數據背后,是車企在未交付一輛實車的情況下,已預先收取數億元預售款。
更值得關注的是,“大定”與實際交付之間的時間差,為車企提供了充足的營銷操作空間。博主透露,部分車型通過發布“美女提車照”“車主故事”等內容,刻意營造熱銷氛圍,刺激潛在消費者的從眾心理。這種“認知戰”策略,本質上是對消費者心理的精準操控。
“現在的‘大定’已經不是工具,而是游戲。”博主直言,“車企把營銷心理學玩到了極致,但用戶不該是這場游戲的犧牲品。”他呼吁行業回歸理性,重建消費者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