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寧德時代與比亞迪作為行業標桿,盡管均以電池業務起家,卻在十余年間走出兩條截然不同的發展路徑。前者持續深耕動力電池與儲能領域,后者則通過橫向擴張形成覆蓋芯片設計、整車制造、電子業務、光伏儲能及軌道交通的多元化布局。盡管業務模式差異顯著,但兩家企業均實現了全球市場滲透,海外收入占比均穩定在35%左右。
從資本市場的表現來看,兩家企業均交出亮眼成績單。寧德時代自2011年成立、2018年上市以來,市值已攀升至1.61萬億元,2020年至今股價累計漲幅達500%。比亞迪則憑借更早的成立時間(1995年)和多元化的業務結構,同期股價漲幅突破600%。值得注意的是,兩家企業的市值增長均建立在業績支撐而非估值擴張基礎上——2020年初寧德時代市盈率為53倍,比亞迪為46倍,而當前已分別回落至27倍和23倍。
回顧市場對寧德時代的預期演變,2021年11月曾有機構給出837.3元的目標價,測算邏輯基于新能源汽車增長與儲能賽道潛力。盡管2021-2023年實際凈利潤增速較預測值高出6.9倍,但股價表現卻與預期嚴重偏離。核心矛盾在于行業增速放緩: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從159.8%降至93.4%,2023年進一步回落至37.9%,導致動力電池需求邊際減弱。2023年寧德時代產能利用率降至70.47%,行業整體陷入產能過剩困境,價格戰與庫存積壓持續壓縮利潤空間。
比亞迪的估值邏輯則呈現不同特征。花旗集團2025年5月預測其股價(拆股后)可達229.33-242.33元,采用PEG估值法,將未來三年利潤增速與系數掛鉤。從財務數據看,寧德時代營收增速已從2021-2022年的高速增長期進入平緩階段,2024年營收同比下降9.7%,2025年上半年僅增長7.27%。不過,歸母凈利潤仍保持15.01%-33.33%的同比增速,這得益于碳酸鋰價格下行、產能利用率優化及海外業務盈利提升。
比亞迪的財務表現則呈現出"規模大但利潤薄"的特點。2022-2023年凈利潤分別增長445.86%和80.72%,主要受益于新能源車銷量爆發。但2024年以來增速大幅放緩,2025年半年報凈利潤增速降至13.79%,這既與國內市場"以價換量"策略相關,也受到海外關稅壁壘的影響。從毛利率指標看,寧德時代長期維持在25%以上,ROE穩定在24%左右;而比亞迪毛利率約17%,ROE波動更為明顯。
在業務布局的爭議中,市場對"專業化"與"多元化"的討論持續升溫。段永平曾指出,低毛利率本質是產品差異化不足的表現,而多元化可能導致資源分散。寧德時代通過聚焦動力電池與儲能領域,在鋰礦資源方面形成技術協同,全球市占率已與第二名拉開顯著差距。比亞迪雖在整車制造領域占據國內乘用車市場首位,但18家國內車企2024年凈利潤總和僅為豐田的38.3%,折射出行業整體盈利能力的短板。
從投資邏輯看,兩家企業的選擇折射出不同的戰略取向。寧德時代代表的"極客主義"路徑,強調在細分領域建立技術壁壘;比亞迪的多元化擴張,則試圖通過業務協同構建生態優勢。當前資本市場更傾向于認可專業化路徑的穩定性,但多元化布局的長期價值仍需時間檢驗。這場關于發展模式的辯論,或許將隨著新能源產業格局的演變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