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持續攀升,退役動力電池的回收利用成為產業綠色轉型的關鍵環節。在長三角地區,一家以技術創新驅動的企業——厚德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正通過全鏈條再生技術破解“城市礦山”開發難題,為新能源產業鏈補上循環利用的重要一環。
走進厚德新能源的智能化車間,機械臂正精準拆解退役電池模組。工作人員介紹,每塊退役電池都含有鋰、鈷、鎳等稀有金屬,通過光譜識別系統分離成分后,經再生車間提純的磷酸鐵鋰粉末可直接封裝為新電池原料。這一過程中,智能拆解線通過自動化技術實現電芯與結構件的精準分離,材料回收效率較傳統方式提升數倍;濕法提純工藝則采用浸出、萃取等技術,將有價金屬純度提升至行業領先水平,回收材料可直接用于新電池生產。
在院士專家創新中心,一套AI視覺識別拆解系統正在調試。該設備可適配多種規格電池模組,處理效率與準確率遠超人工操作。企業常務副總經理殷曉飛透露,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實現全流程追溯,徹底解決了傳統人工拆解的安全隱患。依托左鐵鏞院士領銜的50余人研發團隊,企業已累計獲得258項專利,其中控氧安全帶電破碎技術使銅鋁黑粉回收率大幅提升,優先提鋰工藝純度遠超國家標準,廢石墨氣熱提純技術能耗較傳統方法降低40%,磷酸鐵鋰正極修復技術再生材料性能與原生材料差距不足3%。
這些硬核技術支撐起年處理3萬噸動力電池廢料、1萬噸電子廢棄物的產業規模,資源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8%以上。目前,企業已建成每年5萬套廢舊動力電池拆解與高值化利用示范工程,與傳統工藝相比,能耗降低40%、碳排放減少60%。
在產業布局層面,厚德新能源通過“綠色制造+循環利用”模式,與常州公交、蜂巢能源等本地企業構建覆蓋長三角的回收網絡,并加速推進“1+2+10+N”全國重點區域戰略,持續提升回收處理能力。企業還引進德國兩院院士Anke教授團隊,籌建新能源電池循環利用省級重點實驗室,打造支撐國家資源安全與綠色低碳發展的戰略平臺。
常州市則通過政策引導加速產業集聚。當地出臺的《關于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行動方案》,推動形成覆蓋全面、運轉高效的循環利用體系;《加快推進新型能源體系建設三年行動方案》則釋放更多綠色低碳動力。在常州國家高新區,企業與車企、材料商組建的“循環經濟聯盟”通過數據共享和供應鏈共建推動轉型,瑞賽環保承擔的“退役光伏組件循環利用國家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項目通過驗收,成為全國光伏回收行業首個國家級標準化試點。
綠色應用場景正在城市中加速落地。高鐵新城推進綠色智慧能源、低碳智能制造發展,建設30個近零碳應用場景;武進創新產業園的零碳微電網集成三種儲能電池協同運行,其中鎳氫電池為國內首次實景應用。從動力電池再生到車網互動,從微電網布局到零碳工廠建設,常州正以循環經濟為筆,繪就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立體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