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上,賽力斯集團首席技術官周林以“技術跨界、生態協同、系統突破”為核心,系統闡述了新能源汽車產業融合發展的創新路徑。他指出,當前汽車產業正經歷從單一技術驅動向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深刻變革,賽力斯通過智電融合、軟硬融合等技術創新,構建了覆蓋全場景的安全防護體系與可進化的整車架構。
在智電融合領域,賽力斯自主研發的智能增程系統已實現超過1100個駕駛場景的智能識別與自適應控制。通過云端AI中樞,系統可對700余項核心參數進行毫秒級實時監測,形成從電池預警到應急處理的完整安全閉環。這種技術突破不僅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更將電池故障率控制在行業領先水平。軟硬融合方面,企業首創“三底座”架構——硬件底座提供可擴展的物理平臺,軟件底座支持場景化編程,生態底座實現跨設備協同,最終打造出“硬件即插即用、場景按需定制、系統持續進化”的新一代智能汽車平臺。
產業協同層面,賽力斯與華為的跨界合作開創了汽車產業新模式。雙方聯合打造的問界品牌,通過整合ICT技術優勢與汽車制造經驗,實現了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核心領域的突破。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問界汽車已為用戶提供超19.5萬次主動安全服務,遠程診斷系統累計節約維修時間超30萬小時,相當于為用戶創造了數千萬元的經濟價值。在供應鏈端,賽力斯首創的“廠中廠”模式將關鍵零部件供應商引入生產基地,通過空間集聚實現質量管控與生產效率的雙重提升,新型集成化產業鏈使產品不良率下降40%。
面對全球化競爭,周林提出“三維共振”發展理念:宏觀層面推動國內市場與海外戰略的雙向賦能,中觀層面構建前后端協同的產業服務體系,微觀層面實現技術、生產、營銷等要素的均衡發展。目前,賽力斯正通過“問界山河·智駕歐洲行”跨國測試、慕尼黑車展技術展示等活動,加速構建全球研發與服務網絡。在歐洲市場,問界車型搭載的L4級自動駕駛系統已完成20萬公里路測,本地化適配率超過90%,為后續大規模市場拓展奠定基礎。
“產業競爭力的本質在于系統效能的躍遷。”周林強調,賽力斯將持續深化與生態伙伴的協同創新,通過技術融合打破產業邊界,以生態協同重構價值鏈,最終實現從產品競爭到體系競爭的跨越。這種發展模式不僅為傳統車企轉型提供了實踐樣本,更為全球智能電動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探索出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