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品鋪子,一家曾經風光無限、股價高漲的零食巨頭,如今卻陷入了連年虧損的困境,股價也大幅下跌超過八成。然而,就是這樣一家看似陷入絕境的公司,卻意外地成為了兩地國資爭奪的焦點,甚至因此引發了一場法律糾紛。
故事的主角之一是武漢長江國貿,這家國資企業在7月17日宣布與良品鋪子的控股股東寧波漢意達成協議,以14.91億元的價格收購良品鋪子29.99%的股權。然而,就在幾天后的7月21日,良品鋪子發布公告稱,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已經受理了廣州輕工集團與寧波漢意之間的股權轉讓糾紛案,涉案金額高達9.96億元。廣州輕工集團,同樣是國資背景,與武漢長江國貿分別代表了武漢和廣州的資本力量。
據了解,這場爭奪戰的根源在于寧波漢意為了緩解自身的債務壓力,先與廣州輕工簽訂了股權轉讓協議,但隨后又違約,將股權轉讓給了武漢長江國貿。這一行為直接導致了“一股二賣”的尷尬局面,也讓良品鋪子的控制權歸屬變得撲朔迷離。
更令人驚訝的是,良品鋪子在最新的公告中透露,今年上半年該公司的歸母凈利潤為負,預計在-0.75億元至-1.05億元之間,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虧損更是高達1至1.3億元。這樣的業績表現,無疑讓良品鋪子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
回顧整個事件,廣州輕工與寧波漢意的接觸時間明顯早于武漢長江國貿。早在今年5月,雙方就已經簽署了股權轉讓的協議書,但由于種種原因,交易一直未能推進。直到7月14日,廣州輕工因寧波漢意遲遲未能履行合同義務,向法院提起訴訟并申請財產保全,寧波漢意所持的部分股份被凍結。
然而,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寧波漢意卻突然宣布與武漢長江國貿達成股權轉讓協議。由于寧波漢意所持股份中的大部分已經被廣州輕工凍結,這意味著剩余股份不足以完成與武漢長江國貿的交易。但寧波漢意還是采取了分步走的策略,先轉讓部分股份給武漢長江國貿,再由良品鋪子的第二大股東達永有限轉讓剩余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達永有限背后站著的是知名投資機構今日資本。自良品鋪子上市以來,今日資本就一直持有其股份,并多次進行減持。如果此次轉讓完成,今日資本所持良品鋪子的股份將進一步降低。
面對“一股二賣”的局面,廣州輕工不得不將寧波漢意告上法庭。在起訴書中,廣州輕工要求寧波漢意履行協議條款、支付違約金并承擔案件費用。而寧波漢意則辯稱,與廣州輕工簽訂的協議只是“預約協議”,并無強制執行力。
那么,為何兩地國資都紛紛看好良品鋪子這家虧損的公司呢?據分析,廣州輕工看中的是良品鋪子在消費產業方面的布局價值,希望通過收購完善自身的消費產業鏈。而武漢長江國貿則可能更看重良品鋪子的供應鏈優勢和品牌價值,希望通過引入國有資本提升公司的抗風險能力和品牌影響力。
然而,對于寧波漢意來說,選擇違約并與武漢長江國貿達成交易的原因可能更為復雜。一方面,寧波漢意面臨著巨大的債務壓力,需要盡快變現股權以緩解資金困境;另一方面,武漢長江國貿開出的條件可能更符合其利益訴求。
良品鋪子的隕落之路也頗為引人關注。從上市初期的高光時刻到如今的連年虧損、股價大跌,良品鋪子的業績表現一直呈下滑趨勢。尤其是近年來,隨著量販零食賽道的興起和競爭對手的崛起,良品鋪子不得不采取降價策略以搶占市場份額。然而,這一舉措并未能扭轉其業績頹勢。
良品鋪子的產品供應一直依賴外包模式,這導致其難以對上游實行有效把控。與自建工廠的競爭對手相比,良品鋪子的毛利率也一直處于較低水平。同時,良品鋪子還面臨著關店潮和線上收入萎縮的雙重打擊。
盡管業績不佳,良品鋪子卻頻頻進行大額分紅。自上市以來,良品鋪子的分紅比例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累計分紅額高達數億元。這一行為無疑加劇了其資金壓力,也引發了市場對其經營策略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