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行業的激烈競爭中,OpenAI近日宣布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即在年底前上線超過100萬張GPU,此舉被視作新一輪芯片戰爭的號角。7月21日,OpenAI的首席執行官奧特曼在推特上預告了這一消息,并自豪地表示,團隊正考慮如何在此基礎上再擴容100倍。
這一預告不僅僅是數字上的震撼,更蘊含了多重深意。首先,從規模上來看,OpenAI的100萬張GPU遠超行業內的其他參與者,甚至是馬斯克旗下的xAI所用20萬GPU的五倍。其次,這也標志著OpenAI在算力基礎設施上的自主戰略邁出了重要一步,逐步減少對微軟Azure的依賴,通過自建數據中心如星門計劃,掌握了更多的主動權。
奧特曼的這一宣布,無疑也暴露了OpenAI的行業野心。擴容100倍的目標直指通用人工智能(AGI)所需的終極算力,使得這場以算力為基石的AI軍備競賽愈發白熱化。然而,華爾街日報隨后的一篇報道對星門計劃的進度提出了質疑,指出軟銀的資金支持遲遲未到位。但OpenAI迅速回應,不僅宣布與甲骨文加碼投資,還將星門計劃擴容4.5吉瓦,強調一期項目已部分投入運營,合作進展順利。
緊接著,馬斯克也不甘示弱,提出了xAI五年內部署5000萬張H100 GPU等效算力的目標。若以單卡平均4萬美元計算,100萬張GPU的價值就高達400億美元,這樣的燒錢速度和量級在科技行業前所未有。英偉達作為GPU供應商,自然樂于見到這樣的局面,但行業對計算卡的需求激增,也將對其市值產生深遠影響。
OpenAI對算力的追逐,不僅是內部實現自主可控的需求,也是應對硅谷巨頭們算力戰爭的必然選擇。meta、xAI等科技巨頭都在積極投資數據中心和算力基礎設施。meta正在建設的普羅米修斯和亥伯龍數據中心集群,每個都將超過1吉瓦,總計可容納數十萬張GPU。而xAI在短短九個月內就將數據集群從10萬張GPU擴展到20萬張,建設效率驚人。
這場算力戰爭的規模之大,令人咋舌。據分析機構預測,2023年至2025年間,硅谷大公司在AI上的資本支出將分別達到1700億美元、2560億美元和360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超過2.5萬億元。大公司的AI支出占據了全行業85%以上,馬太效應愈發明顯。而OBBB法案的簽署通過,更是為科技巨頭們的大型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稅收抵免的催化劑。
在這場算力盛宴中,OpenAI、meta、xAI等巨頭紛紛卷入,競相投入巨資建設數據中心和采購GPU。然而,即使擁有了百萬級的GPU,人類是否能借此打開AGI時代的大門,仍然是一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