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汽車巨頭在電動化戰略上出現了顯著調整,這一趨勢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奧迪宣布,在2024年至2026年間,將推出全新內燃機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系列,以增強未來十年的市場靈活性。奧迪高管高德諾表示,公司正在密切關注市場動向,以做出最佳決策。
梅賽德斯-奔馳同樣修改了全面電動化的時間表,CEO康林松坦言,尖端技術的內燃機車型將在產品線上停留更長時間。這一變化反映出,市場對電動車的接受程度并未如預期般迅速。
寶馬公司也在近期采訪中表達了類似觀點。寶馬高管指出,內燃機是公司生存和發展的根基,未來仍將是業務的重要支撐。寶馬施泰爾工廠的廠長進一步透露,為了應對即將實施的歐7排放法規,工程師們正在積極改進從三缸到八缸的發動機。
大眾汽車中國CEO拉爾夫·布蘭德施泰特(貝瑞德)表示,大眾將通過盈利能力強的燃油車業務賺取資金,優先投入轉型,而非依賴昂貴的促銷手段。這一策略調整,顯示出大眾在電動化轉型過程中的務實態度。
歐洲多家跨國汽車巨頭在電動化戰略上的“倒戈”,引發了連鎖反應。保時捷、通用汽車和法拉利等紛紛調整電動車銷售目標。保時捷放棄了2030年電動車銷量超80%的目標,通用汽車無法實現2025年銷售100萬輛電動車的目標,而法拉利則將第二款純電動車型的推出計劃推遲至至少2028年。
日本汽車巨頭同樣在電動化戰略上出現了調整。本田汽車中止了大型SUV作為純電動車型的開發計劃,轉而增產混合動力汽車。日產汽車也降低了2027年的純電動汽車生產占比,提高了汽油車的占比。豐田汽車的電動車戰略則主要圍繞中國市場展開。
這些調整背后,是市場、技術、成本及政策等多重壓力的交織。今年以來,跨國汽車巨頭面臨國際經貿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大,財務壓力明顯。同時,歐洲消費者對電動車的需求不高,受充電基礎設施滯后、高昂售價和補貼動蕩等因素影響。
盡管今年上半年歐洲市場電動車銷量同比增長26%,但規模依然有限。主流市場對電動車的接受程度尚需時間培育。英國和德國市場表現亮眼,但法國由于取消購車補貼,電動車銷量下滑13%。多家研究機構紛紛下調歐洲電動汽車銷量預期。
歐洲本土車企的電動化進程長期受歐盟政策主導。然而,近期歐盟對法規的調整,為跨國車企提供了戰略回撤的空間。歐盟通過修正案,將2035年全面禁燃計劃推遲至2040年。這一變化迫使車企重新評估燃油車的存續價值。
與此同時,中國車企在電動化領域的發展勢頭強勁。蔚來、吉利、廣汽等品牌紛紛進軍歐洲市場,憑借成本優勢和技術實力,搶占市場份額。中國汽車品牌在歐洲市場的銷量大增,市場份額達到歷史新高。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跨國汽車巨頭也在積極探索突圍之路。大眾汽車加速本地化開發,降低成本,計劃推出多款新電動車型。寶馬在沈陽下線的首款國產新世代車型,將搭載華為HiCar智聯系統和阿里智能座艙,顯示出與中國科技企業的緊密合作。
豐田汽車更是全面采取本土化策略,應對中國市場電動車浪潮。這一策略反映出,跨國巨頭正在將全球市場分為中國和其他地區,采取不同的電動化戰略。
汽車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歷史浪潮不會逆轉,但發展軌跡因參與者戰略決策的搖擺而變得更加復雜。在這場變革中,中國車企能否實現“換道超車”,將取決于技術沉淀與全球供應鏈整合能力。全球電動車市場進入分化加速期,中國市場保持領先地位,歐洲市場穩中有升,北美市場則充滿不確定性。所有偉大的產業革命,最終贏家都是那些將挑戰變為機遇的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