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炎熱的夏季,四川綿陽市的高溫天氣并未阻擋滕杰臣的腳步。剛剛在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中榮獲考古探掘工項目二等獎的他,立刻返回了梓潼縣西壩遺址,繼續投入到西漢時期廣漢郡郡治所在地的考古工作中。
面對持續的高溫,滕杰臣所在的考古隊靈活調整了工作時間,清晨早早開工,避開中午的酷熱,下午則待暑氣稍減再繼續。這樣的安排不僅有效減少了隊員在高溫下的暴露時間,也為滕杰臣提供了更多進行室內案頭工作的機會。作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一員,滕杰臣在田野與室內之間往返已逾十三載。
談及參與過的考古發掘地點,滕杰臣表示難以選出印象最深刻的一個,因為每個工地都有其特殊性,每一次發掘都傾注了同樣的心血。在他看來,考古探掘工作雖沒有科研的“高精尖”,但正是這份看似平凡的努力,支撐著后續的考古與科研工作。
滕杰臣的考古之路始于2011年在宜賓的實習。考古探掘帶來的新鮮感、相對獨立的作業環境,以及對考古的熱愛,讓他決定留在考古一線。然而,正式工作后,他才意識到考古不僅與土地打交道,還需要與當地群眾、村鎮干部溝通,甚至與施工方協調,這些挑戰并未讓他退縮,反而激發了他跨出舒適區的勇氣。
考古發掘帶來的新鮮感往往伴隨著驚喜與失望。滕杰臣回憶,在西壩遺址尋找漢代城址的壕溝和城墻遺跡時,經過大半年的鉆探,僅發現一小段城墻。盡管經歷了多次勘探與試掘,仍未達到預期成果。面對這種反復失望,滕杰臣表示,這是考古工作中的常態,他學會了適應與調整。
滕杰臣的考古技藝與心理素質,在參加全國大賽前得到了顯著提升。2023年,他在三星堆遺址進行了長時間的集訓,面對堅硬的土質和復雜的流程,他通過日復一日的訓練,建立了自信。從省賽到國賽,滕杰臣憑借精湛的手藝和不屈的精神,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除了傳統手藝,滕杰臣還積極學習新技術,如無人機、三維建模、CAD等工具的應用,這些技術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還增強了精準度和安全性。滕杰臣認為,手藝是基礎,但學習新技術同樣重要。
滕杰臣所從事的考古探掘工作,尤其是鉆探,是考古發掘與研究的基礎。在西壩遺址,正是通過半年多的鉆探,考古隊對整個遺址有了充分的認識,才確定了發掘區域。滕杰臣強調,盡管他們做的是考古勘探、發掘等前端工作,但卻是整個考古學研究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科研體系的基礎。
滕杰臣深知,考古技師的手藝和工作環境正在不斷變化,他們同樣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對于他而言,更重要的是踏踏實實、盡職盡責地完成每一個考古項目,每一次工作調查。盡管已取得不少成就,但他仍謙虛地表示,自己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