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順長城基金旗下主動權益產品最近收益不太樂觀。
Wind數據顯示,以混合型基金為例,2025年初至今,景順長城基金混基平均收益率為10.36%,在同類174個基金公司中排名第66位,雖然收益談不上特別優秀,但已超過9.45%的均值。
而近三個月內,景順長城混基的平均收益率僅有1.09%,不及平均數,排名大幅下滑至129位。
在景順長城基金旗下所有主動權益基金中,規模最大的是景順長城新興成長A,目前基金規模為188.13億元,該基金由景順長城頂流基金經理劉彥春管理。近三個月,該基金虧損1.56%,同期滬深300指數則上漲7.95%,該基金近三個月的表現在同類4572只基金中排名4513位,處于墊底位置。
舊帥辭任,新帥未至,6000億規模的景順長城基金目前正急需找尋突破口。
今年5月,景順長城基金發布公告稱,董事長李進因任期屆滿離任,由總經理康樂暫代其職。
李進現年60歲,曾在華能集團旗下子公司華能財務、華能資本擔任總經理、副董事長等職務。2020年9月,李進出任景順長城基金董事長,至今已近5年。
在李進任期內,景順長城基金的管理規模取得了不小的增長。其剛剛上任時期,景順長城基金的管理規模為3325.04億元,今年,景順長城基金的管理規模已成功突破6000億元大關。
從產品的規模變動上看,李進掌舵景順長城基金后,固收品類成為規模上升的主要動能。而昔日帶動景順長城規模增長的“發動機”權益產品規模卻同步下降,與固收產品形成強烈反差。
景順長城混基規模,圖源:Wind
以規模最大的混合型基金為例,2021年末,景順長城旗下混基管理規模約2150億元,到今年6月末,其規模下降至1208.41億元,縮水近45%。不僅如此,景順長城旗下基金的清盤風險也在加劇。自2024年至今,景順長城基金旗下已有11只基金清盤。其中,多只權益類產品成立不足一年即成為“迷你基”并進行清算。
這種固收與權益規模相背離走勢實則是其盈利欠佳的最直觀體現。財報顯示,2022年至2024年,景順長城基金旗下基金累計凈虧損377.3億元。如此重規模、輕權益的表現,也使不少基金投資者頗為不滿。
李進辭任后,景順長城基金尚未公布新任董事長人選,現由總經理康樂暫代董事長職務,按照規定代任時間不超過6個月。在新董事長更換后,景順長城基金是否會在權益產品管理上進行改革也值得關注。
權益弱勢待解
景順長城基金成立于2003年6月,是經證監會批準設立的國內首家中美合資基金管理公司。截至6月末,景順長城基金的管理規模為6172.75億元。在景順長城規模不斷抬高的背后,主要是固收類資產扛起了增長大旗。
2022年初,景順長城基金旗下債券型基金的管理規模為1098.2億元。截至今年6月末,該類基金的規模增長至2143.76億元,呈現翻倍式增長。
而權益類產品的規模同期卻一直縮水,2022年初,景順長城基金權益類產品規模大約2500億元左右,幾乎占整體規模一半。截至6月末,其規模下降近500億元,規模占比也下降至三成左右。
權益資產曾是景順長城基金的優勢所在,于2020年前后的牛市中一度承擔了規模增長的重要角色。其中,混合型基金由2018年底的281.33億元快速升至2021年中的2151.24億元高峰,但此后規模持續下降,到今年6月末已經降至1208.41億元,降幅達43.8%。
權益產品的大幅滑坡,一方面是由于公司向股收產品的戰略傾斜,另一方面則是其主動權益不佳的收益表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景順長城基金的頂流基金經理劉彥春。
劉彥春2015年加入景順長城基金,現任總經理助理、研究部總監。憑借其在消費行業的價值投資策略,2021年,劉彥春的管理規模一度達到1163.01億元,占全部混基規模的半壁江山。
劉彥春在管6只偏股型混基(A/C合并計算),其中,景順長城新興成長、景順長城鼎益是景順長城基金旗下規模最大的兩只主動權益基金。2022年后,其管理的6只基金悉數大幅下跌。Wind數據顯示,劉彥春管理的6只基金近三年的虧損均在30%以上,包攬景順長城混基的后六名。
圖片源自:Wind
截至7月21日,劉彥春仍是景順長城基金主動權益產品管理規模最大的基金經理,不過其在管規模已縮水至364.3億元。
人事動蕩
近幾年,景順長城基金的業績承壓明顯。2022年至2024年,景順長城基金連續三年營收、凈利潤“雙降”。營收分別為42.34億元、38.3億元、33.73億元,分別同比下降6.34%、9.53%、11.93%,同期凈利潤分別為13.68億元、11.75億元、9.5億元,分別同比下滑2.46%、14.05%、19.09%。
從景順長城基金的過往動作上看,2020年是其重要的轉折點,即李進擔任董事長后,公司開始從權益向固收傾斜。隨著帥印的交接,景順長城權益產品策略會否改革也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景順長城基金由景順資產與長城證券聯合開灤集團和實德集團共同發起設立,景順資產和長城證券各持有49%股份。長城證券的實際控制人為華能集團,包括李進在內,景順長城基金的歷任董事長均來自華能系。
目前,暫代董事長職責的康樂也是公司的老將,其自2011年加入景順長城基金,并于2017年升任總經理。與李進在財務、資本金控領域的經驗不同,康樂在投研、營銷等經驗較多,曾在國壽出任研究員和投資經理,并在景順投資和中金公司擔任營銷方面的要職。
不過,市場普遍認為,景順長城基金的下一任董事長仍將出自華能集團。
值得注意的是,5月17日,景順長城基金的元老級基金經理鮑無可也卸任了其管理的全部產品,從公司離職。鮑無可在景順長城基金工作長達15年,管理基金年限超10年,年化收益超10%,是業內備受矚目的“雙十”基金經理。
事實上,自去年下半年起,鮑無可管理的基金規模和業績亦出現滑坡。Wind數據顯示,自其離職前一年時間,鮑無可管理的多數產品凈值下跌,回報率為-2.13%,低于滬深300的6.83%。
鮑無可與劉彥春均屬于價值派,在當下的市場風格中并不是主流?,F階段科技成長類方向更受到市場青睞,從景順長城基金的接管安排上,也能看出其對權益產品轉向更迎合市場的布局。
鮑無可離職后,此前其所管產品由4位基金經理接管,均是從業超15年的資深投研老將。4位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各有特點,劉蘇注重分散價值策略,張仲維擅長科技板塊,鄒立虎專攻周期股,王勇則負責資產配置。景順長城如此安排,亦被看作是打破當前權益局面的重要嘗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