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業凱
近日,我國科學家歷時2年多培育的克隆牦牛在西藏(當雄)金絲野牦牛繁育研究基地誕生。牛犢體重16.75公斤、全身通黑,身體狀況良好。這是世界上第一頭融合全基因組選擇和體細胞克隆技術的牦牛。
從1996年7月克隆羊“多莉”誕生以來,人類在克隆動物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技術也日臻成熟。在此次世界上第一頭克隆牦牛的培育過程中,浙江大學方盛國教授團隊創新性提出了通過全基因組篩選優質種子、再利用體細胞克隆的新技術方法。他們通過前期模擬體細胞克隆技術,又結合瀕危動物繁育經驗,最終探索出新的路徑,有望將育種周期從20年縮短至5年,形成經濟效益與產業潛力。
克隆牦牛誕生于青藏高原。而“高原上還要出高峰”,則是科學家們追求卓越的體現。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團隊,日前研制出國際上首臺高時空分辨受激布里淵顯微鏡,在保持優異成像質量和高頻譜特異性的前提下,將成像速度提升了2個數量級。作為一種新興的全光學、非接觸、三維力學成像技術,這一突破有望打開布里淵顯微成像的新“視界”,為生命科學研究鍛造出新的“利器”。
對更高技術水平的追求,是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的共同目標。最近,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我國又取得了新的技術突破。全球第一個900伏混動高壓架構近日在浙江發布,這款由電驅、電混專用發動機和增程發電機、增混電池構成的動力系統,打破目前業界普遍使用的400伏架構方案的技術瓶頸。
“高原上還要出高峰”,要打破固有認知,敢于推陳出新。宇宙中普遍存在的“太空冰”,長期被認為是像液態水一樣“完全無序”的物質。英國劍橋大學與倫敦大學學院聯合團隊通過計算機模擬與實驗驗證,首次捕捉到這些神秘冰體內部存在約3納米寬的微晶體。這項研究有望為研究行星形成、星系演變等宇宙過程提供新的思路。
大膽想象、源源不斷的好奇心,是促使創新的一股強大動力。“未來已來”是人們對于科技飛速發展的深刻感受。對于走到第十個年頭的未來科學大獎來說,如何保持對“未來”的想象力至關重要,喚起人們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也很重要。前不久,未來科學大獎十周年慶典上,組委會突破傳統學術報告框架,聚焦“未來”命題,設置了5場專場研討會。近20位歷屆獲獎人、10多所國內外高校的科學家以報告加對話的形式,與青少年等展開交流,立體呈現科學探索的魅力,在人們心中埋下創新夢想的種子。
推動高水平科學研究,還需要善于發現機遇,并擁有“甘坐冷板凳”的定力。高考結束不久,選擇專業是不少學生和家長最關心的問題。在國家科技傳播中心舉行的一場見面會上,有大學生提問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如何在熱門和冷門領域間選擇?萬鋼表示,很多熱門學科往往是從冷門開始的,關鍵是如何瞄準戰略方向去尋找未來需求,哪怕自己的領域開始是小眾和冷門的。
“高原上還要出高峰”,創新者既要有敢為人先的志氣,又要有善于借鑒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堅持“攀登”的恒心與定力。當創新“高原”聳立起更多高水平原創性成果和尖端技術的“高峰”,也就能實現更多產業化嬗變,科技創新也將在大變局中塑造新優勢,在發展中展現更大擔當。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1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