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華見
這幾天,中產們的朋友圈有點忙。
除了嗑娃哈哈的大瓜,還要調侃山姆的選品。
導火索是主打“圈層隔離”的山姆上架了好麗友派,被罵下架了,一同被吐槽的還有衛龍魔芋爽,甚至是溜溜梅等平民百貨。
會員們不是說這些食品不好吃,而是覺得“260塊會員費就買這?跟樓下小賣鋪有啥區別。”
翻開小紅書,滿屏的“山姆跌落神壇”,仿佛那個曾經被當作“精致生活通行證”的倉儲超市,一夜之間成了菜市場。
花朵財經小編沒開過山姆會員卡,沒有太多發言權,難以共情。但冷靜下來想想,好麗友真就那么上不了臺面?山姆這波被罵,到底是選品拉垮,還是中產們的“逼格濾鏡”碎了?
PART.01“好麗友們”躺著也中槍
山姆被罵的核心邏輯很簡單:“我花260塊買的不是商品,是‘別處買不到’的優越感。”
在很多中產眼里,山姆的會員費更像一張“圈層門票”。就像健身房年卡不只是為了鍛煉,更是為了朋友圈定位;星巴克不只是喝咖啡,是為了辦公桌上的那杯“社交貨幣”。山姆的貨架本該擺滿“進口尖貨”“獨家定制”,讓你推著購物車時能暗爽“這才是有品質的生活”。
可這次上架的好麗友、衛龍、溜溜梅,偏偏是“樓下小賣部自由”的代表。網友們怒的不是產品本身,是“我花了錢,你卻給我推菜市場貨”的心理落差,就像去米其林餐廳,服務員端上一盤辣條,哪怕這辣條是特供版,也難免讓人覺得“掉價”。
是的,關鍵在于這個“特供”,即便網友們不買單,山姆的“特供”依舊存在。
很少人注意到,山姆貨架上的好麗友,和小賣部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它減了80%的糖,用了30%的真可可(不是代可可脂)。事實是,為了進山姆,好麗友專門改造了生產線。
按照知名博主半佛仙人的說法是,山姆的供應鏈沒錯,錯就錯在沒有在包裝上印上大大的“山姆特供”。
畢竟,情緒價值有時候可以堵住嘴巴的。
換一個角度來看,中產們罵的是“品牌標簽”,卻忽略了“品質升級”。這就像有人看到茅臺出了冰淇淋,罵“茅臺墮落了”,卻沒發現那冰淇淋用的是飛天基酒。人一旦情緒上頭時,誰還管品質到底變沒變?
只是可惜了“好麗友們”,躺著也中槍。往大了說,中產們的這種“逼格焦慮”正在誤傷國產供應鏈。
根據公開資料,山姆里上架的東西,選品只占三分,剩下七分都依靠供應鏈。
而業內人都知道,進山姆比考985還難。不是你產品好就行,得有專利(準入門檻),履約率低于95%直接拉黑,甚至有供應商因為暴雨斷貨兩天被永久除名,連包裝上的產地標注都得精確到鄉鎮。
有個做堅果的老板吐槽:“為了進山姆,我砸了200萬改造車間,最后因為蟲害記錄表缺了一頁,還是被拒了?!?/p>
這種“變態標準”,其實在悄悄逼國產供應鏈升級。比如洽洽為了進山姆,把普通瓜子的鹽分降了20%;盼盼改了配方,用進口面粉縮了保質期;溜溜梅專門搞了“智利無核西梅”特供款……
這些升級,本是國產貨變好的底氣,卻因“檔次不夠”被罵,實在有點冤。
PART.02山姆憑什么賺錢?
這兩年,超市倒閉的新聞比開業還多。
據零售行業研究機構“壹覽商業”統計,2024年,全國至少782家超市關閉大門,永輝、大潤發、華潤萬家等巨頭無一幸免。其中永輝超市關了200多家門店,今年還計劃關閉250至350家門店,相當于砍掉全國門店總數的三分之一。
到了今年,情況也沒有好到哪去。僅第一季度,全國閉店數量已達273家?;ǘ湄斀浶【幐惺芎苌?,自從樓下的華潤萬家倒閉之后,已經很久沒有逛過超市了。
但奇怪的是,像山姆、開市客(Costco)這種“洋超市”卻在逆勢擴張。
比如沃爾瑪中國雖然也關了很多門店,但是依靠山姆這個品牌,一年干到了1588億元的總銷售額,體量相當于永輝的兩倍。今年山姆還計劃把門店數量擴到60家。
過去一年,另一連鎖巨頭開市客(Costco),在中國內地完成87億元的銷售額,相當于一家門店年銷售額12.4億元。開市客杭州新店開業當天,停車場堵了3公里。
這些“洋超市”的差別在哪?
說白了,不是會員費多貴,是它搞懂了“消費者到底要啥”。
普通商超的貨架上,可能擺著10種薯片,從3塊到15塊不等,你得自己對比配料表、看產地、算性價比。
但山姆只給你1種——它替你篩掉了9種,剩下的那1種,要么是同價位里品質最好的,要么是同品質里最便宜的。這種“少即是多”的邏輯,戳中了現代人“懶得選”的痛點。
更關鍵的是“標準透明”。你罵山姆的好麗友,但它明明白白標著“減糖80%、真可可30%”;你嫌農夫山泉冰塊貴,但它寫著“24小時超低速凍結,融化慢20%”。
消費者要的從來不是“進口”或“洋氣”,是“這東西值不值這個價”的明明白白。
反觀那些倒閉的超市,要么是選品雜亂(啥都想賣,啥都賣不好),要么是品控松懈(過期食品換標簽接著賣),要么是標準模糊(吹得天花亂墜,實際配料表一團糟)。
這些類型的超市倒了,不是因為“消費者不愛逛超市”,是因為“不想為低效和忽悠買單”。
PART.03該罵的得罵,但倒了真未必是好事
當然,山姆不是完美的。
擴張太快導致蛋糕發霉、堅果有蟲;會員費漲了,客服電話卻打不通;有的商品換個包裝就敢叫“特供”……這些槽點該罵就得罵,畢竟花了錢,沒享到對等的服務,懟兩句沒毛病。
但要是因為“上架好麗友”就盼著山姆倒閉,那就有點短視了。
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純國產”或“純洋”超市,是能逼著整個行業“向上卷”的玩家。所謂的“洋超市”濾鏡也要去魅,而山姆的存在,就像班級里的優等生,它考100分,不是為了讓別人考0分,是為了讓全班都知道“100分是可能的”。
它讓好麗友知道“要用真可可”,讓洽洽明白“瓜子也能做高端”,讓盼盼懂得“面包可以更健康”。
這些改變,最終會傳導到整個市場:今天是山姆特供,明天可能就會出現在普通超市的貨架上。就像當年蘋果逼著國產手機做全面屏,最后受益的是所有消費者。
所以,與其糾結“好麗友配不配進山姆”,不如盯著“它的品控能不能更嚴”,與其罵“會員費不值”,不如要求“把錢花在更透明的標準上”。
畢竟,消費升級的終極目標,不是買更貴的東西,是花合理的錢,買到更放心的產品,至于是誰賣的,真沒那么重要。
毀掉一個高標準的超市容易,再建一個,可就難了。
*本文基于公開資料撰寫,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