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上午,在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先進制造主題活動中,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與阿里云創始人王堅展開了一場深度對話。
十多年前,兩人曾在中國的“硅谷”——中關村相遇,當時探討的話題圍繞計算機處理系統及移動設備展開。時光飛逝,科技日新月異,如今兩人的目光已共同聚焦于AI領域。
經過數年發展,AI的形態已與最初大相徑庭。
黃仁勛認為,AI是一種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全新軟件開發范式。與傳統模式中人類編寫代碼、描述算法以預測結果不同,它通過算法從樣本數據中自主學習預測方法。該領域第一波浪潮是“感知AI”,2012年—2017年,計算機視覺技術、語音識別技術、語言理解能力先后日趨高效,并超越了人類水平;第二波浪潮是“生成式AI”,其本質是一種終極翻譯,大概從2018年開始發展,至今勢頭依然強勁,它能夠實現不同模態間的轉換:如英文與中文互譯、英文生成圖像、圖像轉譯英文、中文生成視頻等;而下一波浪潮將是“物理AI”,屆時這些能力將被賦予實體機器,如機器人。
在黃仁勛看來,過去的12年間,AI發展一日千里,幾乎每三到五年就會出現一次重大突破,如今正接近一個臨界點:AI將能夠解決絕大多數認知任務,且在多數測試中的表現優于多數人類——這一水平被稱為 AGI(通用人工智能)。這也正是當下人工超級智能引發廣泛討論的原因,在問題解決能力上,它將很快達到超越人類的水平。
而如今的算力也讓王堅感到興奮。他表示,AI只是看到的成果,算力才是一切的基礎架構。20年前提到計算機,很少有人會提算力,但事實上,與其說計算機在改變世界,不如說是算力在推動世界的變革。如今,AI將算力推向了新的高度,這非常了不起。
另外,AI并不是只能在后方模擬人類的智慧。王堅指出,AI是在增強人的智慧,甚至是超過人的智慧。對他而言,AI是激發員工創造力和智慧的工具。而在開源AI領域,DeepSeek、Kimi、阿里巴巴云旗下AI產品等已被研發出來,它們是驅動未來AI發展的主要動力。
AI對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也具有長期影響。黃仁勛以生物學舉例,AI的新能力,能讓人類學習和理解諸多事物的原理,比如蛋白質、化學物質、細胞的原理,甚至能夠理解人體內新陳代謝的反應與過程。若能先借助AI理解其結構和原理,接下來便可以利用AI改進、配置并設計藥物,助力人類延長壽命。
黃仁勛和王堅都一致認為,這其中蘊藏著巨大機遇。